耳挂式耳机的优缺点及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第一点:耳挂式耳机因其挂耳设计,确保了用户在运动时佩戴的稳定性。有观点认为,耳挂设计专为运动时使用而打造。提及稳定性,有必要详述一番;在耳塞设计上,为了满足音质需求,往往需要增大单元体积,理论上,单元体积的增大提供了更宽广的频响范围,增加了低频与声场。然而,较大的单元往往导致消费者佩戴不稳,耳挂设计则使得大口径单元的塞子也能牢固地贴合用户的耳道——这一点在KOSS最新产品KED-250双单元耳塞式耳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点:耳挂的设计方式充分展现了耳机生产商的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外观设计,这一点将在下一段讨论。二是为了确保上文提到的佩戴稳定性所进行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关于人体工程学设计,我愿多费些笔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日本铁三角公司在七十年代末设计便携耳机产品ATH-0.3与ATH-0.5时,开发了一种名为摆动调节的结构;这种结构在调节耳机佩戴舒适性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如果你对这种设计感到陌生,那么请看看摆动调节的现代版ATH-EC7,没错,EC7正是使用改良后的摆动调节设计,体验过EC7系列的朋友们一定会对其杰出的作品印象深刻。
第三点:在这里,我谈谈上文提到的外观设计上的优势。谈这点就离不开上文所说的“挂”的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一是耳塞式耳挂为设计师提供了额外的设计空间。二是耳机式耳挂解决了耳机横梁设计难题,横梁往往是设计中的难点,设计师们常常因为出人意料的设计而未能赢得市场的认可。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同为铁三角产品的EW9与ESW9,就外观而言,有超过90%的人认为EW9要比ESW9漂亮许多。
上面所讲的是理论,下面着重谈谈实际中耳挂的外形优势。耳挂出色的外形设计往往能吸引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目光。丰富多彩的设计使消费者津津乐道,如:高雅的EW9、高贵的A8、时尚的OMX90、个性的MD90以及帅气的EM7在市场上都引起了不少的轰动。有的耳挂甚至被当作艺术品被用户摆放在家中,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另说,但从中可以看出产品外形设计的成功。
第四点:这一点谈谈耳挂在声音上的优势。我认为耳挂的佩戴方式带来了比同级别耳机更为宽广的声场,因为耳机要紧紧扣在用户的耳朵上,势必造成声场缩小。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耳塞式耳挂不就和耳塞一样了吗?其实不然,我给大家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铁三角的CM7耳塞与EC7耳塞式耳挂,经某位老鸟证实这俩用的是一样的单元。但由于EC7做成了耳塞式耳挂,塞子的腔体就要比CM7深些。所以EC7就比CM7的声场大些。二是森海塞尔的MX90vc与OMX90vc,众所周知,这两款产品也是用同样的单元,在实际听音中,OMX90就比MX90声场大。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腔体上OMX90比MX90深些。从以上两个事例中我发现:设计师在设计中为了使耳塞式耳挂更贴合用户的耳洞就把塞子的腔体作深了。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了耳塞式耳挂要比单纯的耳塞在声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说耳挂的声音除了具有耳机与耳塞的声音上的优势外,还要比耳机与耳塞在声场上有优势。
第一点:耳机式耳挂一个世人皆知的不足之处就是漏音。这点可谓是先天不足,因为是挂在耳朵上,耳机式耳挂不能像耳机一样紧扣在用户的耳朵上,所以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漏音,在室外使用效果不好。各个厂商为解决漏音这个难题纷纷出招(漏音在声音上表现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低频的散失),比如铁三角的设计师就认为既然低频的散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干脆不要低频吧。于是就利用漏音的这一特性生产出了EM7,在声音上EM7全频亮化几乎没有了低频的质感。再比如KOSS的KSC35这一耳挂使用的是和PP耳机一样的单元,使低频量感得以增加。不管怎样各个厂商都是为了做出好声音。
第二点:耳机式耳挂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隔音。造成原因与漏音相同,我就不赘述了。不隔音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耳挂上也存在于非深入耳耳塞之外所有耳机耳塞上;只不过在耳机式耳挂上比较明显。各个厂商现如今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