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那篇课文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可能的话就把关于那课所有的资料都给我~~谢谢了

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简介: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时间的脚印》是现代作家陶世龙所写,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时间的脚印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本课重点有2点:

1.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作者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如在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是,列举了修兰新铁路的例子;下定义,如第27自然段中对化石的说明;列数字,如“大约3000— 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文章的说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本文的叙述语言。作者介绍的是非常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但我们读来却觉得亲切,且通俗易懂,毫无晦涩艰深之感,这都归功于拟人化语言的使用。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个“爬”字,用读者很熟悉的动词来和冰河搭配,形象地表现了冰河缓缓前进的情景,读者易于理解,而且很有趣味。

难点

本文的说明层次。文章首先通过问答,告诉读者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并以岩石和铜壶滴漏为证。接着重点写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先说明岩石是怎样在外力作用下由大变小最后变成沙砾的,然后再说明岩石重新由沙砾聚集而成的过程,在重新成岩的漫长岁月,历史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包括地质年代、地壳活动、地球历史的发展等。

核心知识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这是一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说明文。

【字词综合运用】

一、词语释义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掸(dǎn):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扫,去掸灰尘等。

山麓(shān lù):山脚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龟裂:龟,jūn。裂开缝隙。

二、词义辨析

皴cūn裂 龟jūn裂

皴裂:(皮肤)因受冻而裂开。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许多裂纹。

同:都有裂开的意思,并且伴有纹路出现。

异:“皴裂”多用于人体的皮肤,而“龟裂”多用于田地。

腐蚀 侵蚀

这两个词都有逐渐改变事物本质的意思,但有所差异。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硫酸破坏肌肉等。也指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或暗中一点一点地侵占(财物)。

【知识延伸检索】

1.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高温常压的情况下,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空气和生活的作用等而发生的机械崩解或化学变化的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是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水的冻融交替所造成的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其结果是使岩石大块的变成小块的,坚硬的变为疏松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过程,其结果不仅使岩石破碎而且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改变,形成新的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对岩石的破坏过程,主要有生物体对岩石的机械破坏和化学破坏两种方式。

【课文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说明文。阅读时,先要弄清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同时还要搞清楚本文旨在说明什么内容。这是第一遍通读要掌握的内容。接着细读,读时搞清楚本文的说明顺序,以及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最后精读,体会文章的语言。

【课文结构分析】

1.分段及段落大意。

本文共三十二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总说时间可以被自然界中的岩石记录下来。

第二段(第5—30自然段):因岩石被破坏成微粒而后重新形成岩石,并记录时间的过程。

第三段(第31—32自然段):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去探求。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重点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说理深入浅出。在作者笔下,死气沉沉, 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成了有着生命和活力的物体。能“躺在山野里”,会“受到各方面的‘攻击’”,可以“随着风一起旅行”,可以像“书页一样平卧着”。这些本该属于人类的动作作者都给予了岩石,使岩石变得鲜活。而读者又对这些词语有很清楚的认识。这样,作者的意思便能很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并被接受。说岩石变成的泥土被风带着旅行,要比说泥土被风吹出老远要生动得多。而说“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各方面的攻击”,也要比说“岩石会被风吹日晒雨淋”来得亲切。拟人化的语言,使文章变得富有生趣,接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词句品味鉴赏】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品析:这几句都是拟人化写法的典型例子。岩石无生命的物质,它不可能有“感受”,也不可能“卧着”、“躺着”。冰河也不可能“爬”,沙砾也不可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些句子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一是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避免呆板乏味的说教,同时,也能让读者有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作者也能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典型例题

【课本难题解答】

一、课后第一题

本题是关于承上启下的句子的作用。如文中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设问句,首先它肯定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就是承接上文而来,至于怎样记录,这就是为后文开启的一个话题,引向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课后第二题

本题仍是针对文章的结构设题。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介绍,并未偏离主旨。因为“铜壶滴漏”说明了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1
自然界的一切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着,人类社会亦然。我们应当珍惜时间,掌握更多知识与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