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泮文是哪里人

如题所述


申泮文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2017年7月4日),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2017年7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申泮文执教无机化学基础课逾40年,编写和翻译化学专著多种。他长期从事无机合成和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中文名:申泮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日期:1916年9月7日
逝世日期:2017年7月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基础无机化学》、《我的教育人生——申泮文百岁自述》
性别:男
所属党派: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1916年9月7日,出身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家境贫寒。父亲为谋生携家北上,备尝艰辛。他盼望自己的儿子入泮习文,成为有学问的人,勉强供他上了中学。
1935年,申泮文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这时中国正在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漩涡中挣扎,这位在南开中学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19岁青年人立志要接受高等教育,以便更好报效祖国。他考入了南开大学化工系,由于成绩优异,免缴每年90元的学宿费,生活费靠帮南开中学老师批改作业解决。第一学期结束后,获得每年300银圆的奖学金,暂时解决了求学的经济困难。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天津沦陷,南开大学校园毁于日军的野蛮轰炸,学校奉命内迁,奖学金宣告终结,申泮文的大学生涯只得暂告中断。
身受国破、校毁、辍学之痛的申泮文,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加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准备接受防化训练。但由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告急,他仓促接受了紧急战斗训练后,就奉命开赴上海前线,在淞江一线参加战斗,不久即因日军杭州湾登陆,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他目睹了政府腐败导致生灵涂炭、国土沦丧的种种惨象,心中烙下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深仇大恨,同时又感到个人和国家前途都一片黯然,产生了沮丧情绪。在照料一批伤病员撤退到南京后,他便申请脱离部队。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申泮文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变成了濒临精神崩溃的孤鸿,经历了他一生中一段意志消沉的时期。
他绕道去长沙找当时任临时大学化学系主任的杨石先老师。因南开大学化工系已西迁重庆,他转入化学系继续大学学业。由于中途插班和身心交瘁,他的多门选课都没有成绩,被学校宣告退学。这时临时大学奉命内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部分师生在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的率领下组成“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步行赴滇,黄钰生同意并资助申泮文跟随这个旅行团去昆明。在63天中他们步行1600余公里,使他有机会目睹山川之秀丽和三省人民之贫困落后,思想又一次受到了强烈震撼和启迪,一种使命感在心底被唤醒。到昆明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主任的杨石先同意申泮文恢复学籍。苦难深重的祖国和期望殷切的老师使这位年轻人挺直了腰杆,他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用两年时间以较好成绩完成了三年学业,于1940年夏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40—1941年任航空委员会油料研究室助理员。
1941—1944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兰州科学教育馆技术干事。
1944—1945年任华中大学化学系讲师。
1945—1946年任昆明天祥中学化学教师。
大学毕业后,初在航空委员会油料研究室任助理员。这个研究室属新建军事部门,要求全部工作人员集体参加国民党。他对领导的指令断然拒绝,工作不足一年就弃职潜逃了。此后他在川甘滇等地漂泊,经历了一段动荡的生活,但始终未离开教育界。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经黄钰生和邱宗岳介绍,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参加了从昆明至天津的复员建校工作,于1947年回到天津,开始了在南开大学的教学生涯。
不久,天津和全国相继解放,申泮文经历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黄金年代。他筹建了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并任主任;组建了科研集体,开始从事无机合成科研工作,奠定了学业和事业的基础。
1946—195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讲师、副教授,1952年任第一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59年,他自告奋勇参加援建山西大学,满怀激情地要在白纸上画最美丽的图画。他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雄心壮志为当时正愈演愈烈的左倾路线所不容。
1964年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努力,在1964年就被批判为“与党争夺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升级为“申家村反党集团”。他多次被拉下讲台,研究室被拆散,学术和社会活动都受到限制。他能做的,就是关起门来搞译著,及在“开门办学”中走遍山西大地对风化煤腐植酸资源进行了普查并绘制了一张分布图。正是这一点不起眼的工作,表现了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也使1977年赴太原参观访问的杨石先为之叹息和动容,并于1978年把申泮文二度调回南开大学工作。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肇始。申泮文争取到了老年来临之前的又一个黄金年代。申泮文自己把他的经历总结成一个公式:事业成就=教育+勤奋+机遇+奉献。他认为事业成功的诸因素中,勤奋是最主要、最积极、最起作用的因素,因而他充分利用得来不易的条件和机会,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译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拥有技术专利多项。
1979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2017年7月4日0时4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1岁。7月8日上午10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北仓)仙苑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申泮文长期致力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无机化学教师讲习班。撰写并翻译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专著和教科书。为发展我国无机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长期从事金属氢化物化学的研究工作。以我国独特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离子型金属氢化物,包括硼和铝的复合氢化物,以化学方法合成并研究了三类主要的储氢合金,在储氢合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镍/金属氢化物可逆电池,均取得较新成果。
无机化学教学
申泮文的最大贡献是在无机化学教学方面。他是执教无机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之一。他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吸收无机化学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撰写和翻译出版了计60余卷册、1500余万字的无机化学教科书和专著,为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他立即组织力量,一面自己编撰,一面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适用的教科书,认为这是缩短我国与世界科学技术差距的当务之急。他是“无机化学统编教材”的定稿人之一,又与尹敬执合编了程度稍高些的《基础无机化学》。这两部教材仍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1985年《基础无机化学》出版了维吾尔文版,此书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申泮文深知,60年代以后无机化学已经逐步改变了面貌。过渡元素的化学已经成为无机化学发展的主流,同时主族元素(例如硼)的化学也已面貌一新。无机化学再不能从道尔顿的原子论讲起,门捷列夫周期律在无机化学教材中也不再能起纲目的作用。必须让学生习惯于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成键关系来寻找无机化学的规律性,同时充分注意价态变化和反应化学的规律性和多样性。他努力首先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编写的教材既能广泛适用,又能跟上学科的发展。他以硼烷化学为例,阐明自己更新无机化学教材的主张。这一新的化学分支,在发现硼容易形成缺电子化合物和硼烷新奇的成键方式以前,曾经长期处于混沌状态。他用生动的语言,把硼烷中的“三中心两电子(符号3c2e)键”用谐音称为“三心两意”成键。
同时申泮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翻译班子,以较快速度和较高质量翻译出版了三部有代表性的英美优秀教材。其中E.M.柏塞尔(Purcell)的《无机化学》是当前公认的无机化学经典著作之一,以理论层次高著称。这样,申泮文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编和翻译推出一批内容较新、各有特色的教材,满足了不同程度教学工作的需要。
有了教材,关键在教师。他于1980年主持举办了全国无机化学主讲教师讲习班,为期一年,配套开设现代无机化学的有关课程,120名学员中多数人成为教学骨干,仍活跃在各高等院校的讲台上。他还在太原、哈尔滨、兰州、金华、昆明、青岛等地主持或参加层次不同的(有时包括中学化学教师)中期或短期讲习班,学员少则几十人,多者达200人。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他以建设无机化学重点学科为目标,有计划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教师梯队。他强调教师的成长,主要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中出成果、做贡献。他安排开展了无机合成、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三个方向的科研工作,开设了一整套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为教师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他的这一培养教师的模式于1989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奖。申泮文还十分关注固体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他推动了中国化学会无机合成和固体化学学科组的建立,主持翻译了一本有代表性的固体化学专著——A.R.韦斯特(West)著的《固体化学及其应用》,还倡议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固体化学研修班,培养了一批可以胜任固体化学教学的师资。
申泮文总是着眼于全国,着眼于专业建设和无机化学新发展,扎扎实实地搞好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的建设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无机化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他对我国无机化学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氢化物研究
申泮文在国内率先开展金属氢化物的科学研究,成果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部分成果已成为863高技术的基础,得到开发应用。从1957年就已初步打下基础的此项研究,在80年代得到开展,并已形成系统。他合成并研究了一系列离子型金属氢化物,包括硼和铝的复合氢化物;合成并研究了三类主要的储氢合金,初步研究了若干种非晶态储氢合金的合成和结构。在离子型金属氢化物的合成中,他创造性地利用廉价的金属钠作为还原剂,先生成用金属氯化物作为惰性盐分散的氢化钠,再通过负氢离子交换得到新的氢化物。这条合成路线,避免了应用昂贵的金属锂,而且氢化温度较低。后来他又改进了用稠环芳烃和四氯化钛为催化体系的合成方法,在更低温度下合成了一系列复合氢化物。这类离子型氢化物,许多是重要的合成试剂和高能燃料,这是一项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
申泮文认为,氢能在未来能源构成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储氢合金在氢能的开发利用中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他用共沉淀还原法合成了镍基和铁基储氢合金,用置换扩散法合成了镁基储氢合金,使储氢合金的化学合成方法得以系统化,所得产品常比冶金法得到的更均匀、更易活化或活性更高。在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氢能会议上,他的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他的《储氢合金的化学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被评为优秀论文。他的镍基储氢合金研究成果为一项863高技术项目奠定了基础,一种高性能的镍氢电池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成为国家863高科技计划中第一个投入开发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和森力高技术实业公司。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也是由他推动建立的。申泮文经常说,科学研究不应该满足于发表论文和取得实验室技术成果,应一杆子插到底,转化成生产力。他自己的科研工作也正是这样做的,取得了又开花又结果的效果。
除金属氢化物研究外,他组织推动的大环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研究都已形成研究特色,取得了不少成果,受到同行的重视。此外,在他的关注下,金属蒸气合成和单晶培养方面的工作也已有初步开展。
荣誉表彰
申泮文以70余卷册、4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他是国家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当选全国十大教育英才。2008年,当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主要论著
1、申泮文.《普通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2、申泮文.《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
3、尹敬执,申泮文.《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4.
4、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5、申泮文,张靓华.《氢·无机化学丛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6、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维吾尔文版).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出版社,1985.
7、朱声逾,周永洽,申泮文.《配位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
8、申泮文,曾爱冬.《氢与氢能》.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9、申泮文,汪根时,宋德瑛等.“LaNi5的化学合成及吸氢性能研究”.高校化学学报,1980,1(2):109—112.
10、申泮文,周作祥,汪根时等.“La-Ni体系吸氢化合物研究(Ⅲ)”.稀土,1980,3,17—21.
11、申泮文,张允什等.“储氢材料新合成方法研究(I)”.高校化学学报,1982,3(4):580—582.
12、申泮文,汪根时,宋德瑛等.“由钛铁矿制备TiFe及其性能研究”.高校化学学报,1983,4(1):112—114.
13、申泮文,汪根时,周作祥等.“FeTi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及阴极储氢作用”.高校化学学报,1983,4(6):673—679.
14、申泮文,汪根时,张允什.“第五届世界氢能会议文集”.1984,2.1303.
15、申泮文,张允什,车云霞等.“惰性盐分散氢化钠的合成研究”.化学通报,1985(7):24—25.
16、申泮文,张允什,陈声昌等.“氢化铝钙合成方法研究”.化学通报,1986(9):31.
17、申泮文,张允什,王达等.“非醚合氢化铝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无机化学,1986,2(3):105—107.
18、申泮文,周永洽,郝存生等.“钕铁硼三元系理想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的计算”.无机化学,1987,3(3):122—125.
19、申泮文,周永洽,陈静远等.“2:17型稀土-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南开大学学报,1988:102—106.
20、申泮文.“金属—氢系统国际会议”,加拿大版.1990.9.
21、申泮文,张允什,张佳.“氢化铝锂合成新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No.87101196,1987.
22、申泮文,车云霞,仲丽佳.“氢化铝钠新合成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No.89108196,1989.
23、申泮文,车云霞,仲丽佳.“氢化铝镁新合成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No.89108189,1989.
24、申泮文,季树农,沈性元.“海南岛教育工作考查报告”.1985年3月政协全国科技组海南综合考查报告.
25、申泮文.对《释放高校活力的突破口在哪里》的意见.《人民日报》内参,1983,201.
26、申泮文,“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改革之我见”.南开教育论丛,1986(1):59.
27、申泮文.“为高速度高标准建设教师队伍而奋进”.天津民进会刊,1987(1):1.
28、申泮文.“永志不忘的南开精神”.南开中学建校80周年纪念专集.1984.75.
29、申泮文.“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南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6.
社会任职
1978—1983年,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8—1990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197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蝉联被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他曾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等社会活动中去,以一名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的身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78年—1980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在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兼任天津联合业余大学校长;曾任山西大学化学系、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重庆大学化学系、北京钢铁学院应用化学系兼职教授,及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他热心学术团体的工作,
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并蝉联至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个人生活
发扬“南开精神”
申泮文认为,当年的私立南开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全都保持着较高的教学水平和重点学校的地位,是同“南开精神”分不开的。南开校训“日新月异,允公允能”,提倡学生苦读进取,应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与我们的教育方针并无不一致之处,但强调要于细微处见精神,南开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校规保证。治校先治己,当时的南开中学全校1500名学生,教职员工只有110人,从校长到教师均辛勤工作,为学生表率。他认为必须在新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才能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自1980年以来,他以政协提案和发言、接见记者、写建议和文章等形式论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大学应办出自己的特色,张伯苓培育“南开精神”的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财富,不应任其湮没,而要予以发扬。每年“七七”事变日,他均公开展示他收藏和制作的南开校园毁于日军轰炸及日军侵华罪行的图片和幻灯片,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操。他以自己的勤奋和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播着南开精神。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是南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我对南开教育所给予我的一切迷恋至深”。“每所学校应有校歌,有自己的校训,借以明确办学宗旨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应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他们在几年的学习中深受熏陶和鼓舞,从自己的内心热爱母校,热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并以自己是这学校的学生引为终生的荣幸,具有高度的荣誉感。无论在校内,或是走向社会,都要以自己的谨言慎行来体现母校的优良传统,不允许校誉受到任何玷污。办教育办到这种程度就可以认为是成功了”。申泮文从这种成功的教育中成长起来,又为这种成功的教育奋斗不息。
92岁老院士开博:打字很快
2007年1月,年过九旬的申泮文老院士追赶时代的步伐,在网上开设了个人博客。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理想,这位著名的化学家将博客取名为“申泮文教育家博客”,通过互联网宣传南开大学和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位耄耋之年的网络写手,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经常更新博客的内容。谈起自己的博客,申泮文很自豪:“大部分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的。我打字很快,然后贴上去就行了。”
申先生的博客很受网友欢迎,访问量接近2.6万人次,共有网友评论200多条。前段时间,申先生因病暂停了博客的更新。2008年12月11日下午,92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申泮文出现南开大学研究生教育论坛。申先生告诉关心他的同事和网友,过一段时间等身体完全恢复了,他将继续撰写自己的个人博客,从不落伍的申泮文在网上开建个人博客——“申泮文教育家博客”,宣传教育理念。
在同事、学生眼中,申先生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申泮文80高龄开始学电脑,并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科研和教学,85岁时凭借《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软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了推动计算机与化学结合,申泮文在南开大学化学系成立了一个由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化软协会”,要把化学推向未来。
人物评价
申泮文的一生,是爱国敬业的一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践行南开“公能”精神的一生。他是一个踏踏实实的拓荒者,从不以人贬而自卑,亦不以人褒而自傲,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奋发向前。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坚强的党性、高尚的品德、严谨的作风和优良的师风教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南开大学)
后世纪念
遗体告别
申泮文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天津市领导同志,学术界、兄弟学校,申泮文院士生前亲友、同事、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敬献挽联、花圈,以不同方式进行哀悼缅怀。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赵乐际、胡锦涛、朱_基、温家宝、李岚清、吴官正、杨晶等同志致电或送来花圈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