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特色服饰有多美?一起来欣赏一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蒙古勒津服饰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史,大多为宽衣博带的款式,反映出地区居民坦诚豪爽的性格特质。男人和女人都喜着长袍,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通过色彩的搭配运用体现出和谐美感。选用羊皮、棉皮、绸缎等材质,经过裁剪、刺绣、缝制等多道工序,生产出各种花样的服饰。
刺绣的运用是增添服饰美感的重要手段,许多服饰中的图案都使用七彩蚕丝线绣成,呈现出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意味。早期的蒙古勒津服饰以长袖为主,运用多种刺绣图案进行装饰,与北方地区的整体服饰风格相适应。元代以后,蒙古载津在政治上、经济上日益受到满族影响,服饰的形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满化倾向。
蒙古标致服饰——勒津袍服
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哪里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放牧,就会在哪里憩身。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下,游牧民族发展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崇敬意识,人们生活使用的许多器物都表现出质朴的美感。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鲜卑等地都曾在草原地区生活,这些民族的文化也具有许多共同性,显现出文化互渗交融的特点。草原民族的造型艺术中处处可见膜拜自然的痕迹,各种图案往往是动植物形象的简化,传达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寓意。北方群山峻岭中遍布动物岩画,表现人们崇拜动物的形体美感,而且敬仰动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姿态。蒙古族弯弓射猎,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都影响了他们的服饰审美意识。蒙古勒津服饰在造型特点上沿袭了这些历史因素。
蒙古勒津长袍上半身大多合身紧凑,以便于策马和日常劳作,长袍下半部分蒙较为宽大,可为骑射活动提供方便,体现出为日常使用设计的趋向。蒙古勒津女性服装则体现出更多的美感,装饰性功能较强,运用的花纹、刺绣图案和珠饰更为丰富。袍子大多衣领开口普遍较小,可以与人的身体紧密贴合。现代服装店中的传统蒙古长袍服饰,这些服饰大多身长过膝,色彩相当艳丽且对比强烈。
部分蒙古袍有开衩设计,这种设计能够为人体的活动提供更多的自由,大多从两胯开衩。有的开衩长袍在开衩处镶边,以增加服饰的装饰性,突显服装线条的流动之美。没有开衩的袍服也运用镶边设计,多在长袍的下摆处,而运用在衣领、袖口等处相呼应的镶边,也为服饰增添更多美感和乐趣。
蒙古勒津的长袍衣领样式丰富,有交领、立领、方领等多种设计形制,通常会使用各色花纹的镶边进行装饰。其马蹄袖可以翻折,往往在袖子内侧绣有美观的花纹,将袖子翻折起来时可以呈现出服装内饰。普通样式的袖子没有翻折需求,大多在袖口带有一道精美刺绣,增添服装的装饰之美。有的袖子中部也有一圈镶边,独特的位置设计加上大胆的配色,显得十分鲜艳夺目。
蒙古服饰的性别特点
蒙古勒津男子长袍以蓝、绿、棕等颜色为主,显得较为沉稳、粗犷、大气,常搭配较宽的腰带。在春秋或夏季的庆典和盛会上,着长袍的男子经常佩戴瓜皮帽,是蒙古勒津男子的常规着装。
女子长袍有红、蓝、绿等色彩,具有女性的柔美之,女性长袍色彩相对更为明艳和亮丽。女子蒙古袍用色讲究,能够区别出穿着者的不同身份,可以通过服装的形制和用色了解女性是否婚配。蒙古勒津女子的长袍腰带色彩丰富,运用不同的刺绣图案增添美感。已婚女子经常在公共礼仪场合下身着对襟坎肩,与长袍的色彩、纹样等设计元素相得益彰。蒙古族居民禁止穿黑色衣服,一般认为只有居丧时才以黑色着装表示哀悼,不适用于其他场合。
服饰的季节特点
冬季时倍加寒冷,与其他部落蒙古族冬季服饰并无差距,早期蒙古勒津的人们经常佩戴鹰式皮帽,以抵御蒙古高原的寒风。男性有在腰带上悬挂配件的文化传统,往往随身带刀、鼻烟壶袋等饰物,是男性区别于女性的重要标志。骑马时往往穿着特制马靴,以便于开展骑射活动,能够防止在骑马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见蒙古勒津民族服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饰在季节上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相适应,显现出蒙古高原地区的生活需求。这一点和传统的蒙古游牧民族服饰文化一脉相承,是各地的蒙古族文化中的共性,是一系列服饰文化与审美特征形成的基础。
服饰的年龄特点
传统蒙古勒津的儿童服装较为简洁,在反映地区服饰的基本特征上显现出童装的独特特点。儿童的服饰大多使用柔软细腻的软布制成,而且通常镶边较少,因为当地人们觉得过多的装饰可能抑制儿童的身体发育。儿童也佩戴瓜皮帽,表现出与满族服饰文化相融合的趋向,有的瓜皮帽在帽檐部分点缀着具有蒙古文化特色的图案,如动物图案、本地植物图案等,传达着吉祥的寓意。
蒙古勒津的少年服饰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服饰上使用的装饰性元素较少,款式类型也不如女性服饰复杂多样。中老年服装喜好使用深色,运用较浓较重的色彩来表现中老年人的沉稳,各年龄段的服装都能够言说穿着者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节日民俗中的服饰
蒙古勒津的人民逐水草而居,他们大多喜欢聚众娱乐,在草原上举办盛会。在重要的娱乐场合中,人们往往穿戴不同的服饰,为体育竞技、民间游戏中等各种民间节庆增添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在蒙古族娱乐中,那达慕大会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在蒙古勒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那达慕大会的活动以各种体育赛事为主,男子会在活动中比拼摔跤、射箭和赛马的技能,通过竞技达到娱乐身心、文化消遣的目的。
数字 3 和 9 在蒙古勒津人的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中包含了文化上信仰和禁忌,还体现出独有的宇宙观念。数字 3 指藏传佛教中的“三界说法”,三的意思指的就是天地。依据蒙古勒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观念,凡是参与那达慕大会的骆驼和马必须绕场运动三圈,表达对天地的敬意。
主人在家中待客时,要以三杯酒表达好客之情,客人在回礼时也要融入三这个数字。客人大多用无名指和大拇指弹撒三次,酒在建立主客关系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媒介,敬酒和回礼中的数字三象征着对共同文化的认可。在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踩比赛中,使用红、黄、蓝三色彩带系在摔踩手的腰间,外形显得相当鲜艳夺目,可以起到鼓舞摔跃手士气的作用,同时增添那达慕大会的观赏性。数字九则带有宗教文化的意蕴,萨满教将长生天分成九十九天,九在蒙古勒津也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数字。
蒙古服饰类型
(1)摔跤服
摔跤服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服饰特点,既包含实用的价值,同时又具有与蒙古地域文化相适应的审美特色。摔跤服大多在坎肩、套裤和靴子上进行装饰,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能够表现出摔跤手的勇武有力。坎肩的背部绣着圆形或方形的环形图案,图案中往往内嵌具有吉祥寓意的蒙古文字。有的摔跤服坎肩非常豪华,在袖口、领口以及腰围等处使用铜泡钉和银泡钉装饰,以进一步突出这些位置。
套裤的裤管通常显得十分肥大、便于穿着,套裤的设计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可以根据样式来判断摔跤手的资历。普通的套裤运用鲜艳的绸缎为面料,年纪较轻的摔跤手大多穿着这类套裤进行比赛;资历较深的摔跤手可以穿着较为高档的摔跤服,在这些服饰中使用了许多想象性的动物图案,与精美的服饰质地相得益彰。摔跤使用的靴子经过特别设计,能为人体的移动提供便利,体现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点。
护颈是摔跤服中的装饰品,具有标记胜负的作用,往往是比赛荣誉的象征。护颈的形制类似项圈,用皮革制成,在摔跤手的颈部环绕。摔跤手身披由皮料和布料制成的坎肩,袖筒、后背和腰带三部分的衣褶连为一体,以便于在摔跤时施展力量。皮革上使用刺绣、铜钉等进行装饰,可以增添摔跤手形象的美感,突显摔跤过程中紧张热烈的氛围。摔跤裤的设计宽松肥大且无腰无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对人体的束缚,让摔跤手在搏斗过程中随意移动。
腰间的彩带一律包含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保护脆弱的腹部,并且以鲜艳的色泽装饰选手的形象。三种颜色传达了数字三在蒙古族文化中的一贯寓意,表示选手得到天地的祝福。人们在摔跤中穿着的靴子使用牛皮制成,经常饰以美观而简洁的图案,具体形制也根据摔跤运动的独特需求设计。
(2)赛马服
蒙古族和马是分不开的,赛马是蒙古体育竞技、节日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相应地也发展出了专门性的赛马服饰。早期蒙古勒津无论长幼都有骑马的习惯,因此有成人款和少年式,根据骑马者的形体和社会角色呈现出区别。成人骑手着传统服饰,马靴经过特别设计可以保护腿部,少年人的服饰在突出实用功能之余,显得更为艳丽,能够衬托出少年骑手的蓬勃朝气。骑马在人们的生活中极其重要,除了比赛专用的骑马服以外,蒙古勒津也出现了许多日常化的骑马服。其面料大多柔软吸汗,非常实用,长度比普通长袍更长,能够遮挡腿部,为人们在马背上的活动提供便利。
(3)蒙古勒津婚礼服饰
蒙古勒津的婚礼集合了各种蒙古族的特色文化元素,在婚礼中要开展豪迈的歌舞表演,举行各种角力游戏庆祝新人的结合。婚礼中的艺术形式融典雅与质朴于一体,与蒙古的传统民族文化一脉相承。
蒙古勒津婚礼的形态在成吉思汗时代基本定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反映出历史上人们共有的生活方式。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蒙古勒津人的生活经历了地域环境、生产方式等各个层面的改变,但是婚礼习俗中的许多要素都被保留了下来,从中可以窥见早期婚礼的样态,许多环节中的活动都具有蒙古传统文化的意蕴。婚礼包含“接亲、迎亲和送亲”三部分,体现出蒙古族对待婚姻的慎重态度,通过多重仪式赋予婚礼以庄严感。
蒙古勒津的婚礼服饰与日常服饰相比较为华丽,帽子、长袍、首饰、腰带等是必不可少的装饰,且更加隆重。从风格上来看,蒙古勒津婚礼服饰在纹样的选择上更注重喜庆的寓意,且做工更加繁琐细致,不论男女颜色则以红色为主。男士的设计会突出男性的特点,比如说通过加强肩宽、放大身躯等手法,突出男性的特征,体现出的是阳刚的健硕之美,而女性则会设计得比较修身,装饰材料也会比较多,尽可能地凸显出女性的柔美和婀娜之姿。
蒙古勒津传统服饰颜色特点
(1)白色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蒙古人在二月份中经常穿上白衣,以白衣的纯美可爱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美好心愿。二月份被视作新年的起始月份,白色表示蒙古人期望得到上天的祝福,在新的一年中生活和乐。”服饰中的色彩选择能够反映民族的审美倾向,蒙古族的文化审美受受萨满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喜爱使用白色的倾向。蒙古勒津人在服饰用色上“尚白喜蓝”,白色和蓝色分别是蓝天的颜色,寄托着人们对纯洁美好的向往。
白色,在蒙古语中被称为“查干”,带有圣洁、纯净的含义。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如白云、羊群和羊奶都是白色的,蒙古族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崇尚白色的审美心理。在祭天和盟誓时要使用洁白的鲜奶,表达对天神的敬意,并使用白色来传达内心的真诚和善意。蒙古族人对客人献上白色的哈达,这是在蒙古勒津广为盛行的待客之道,表示为对方送上最为美好的祝愿。蒙古族的春节又称为白节,从中可以看出,白色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用意。白色被认为象征着母亲,是生命成长的起源,是爱和美至高无上的象征。
在蒙古族的婚礼中也大量使用白色器物,如白色的酒器、新娘新郎的白色衣饰等等,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蓝色,在蒙古语中被称为“呼和”,带有广博、开阔、平静的含义。喜爱蓝色的审美倾向同样可以从蒙古族对萨满教中的天神崇拜中找到文化根源,服饰中蓝色的广泛采用表达了蒙古族人许多深沉的情感寄托。蓝色就像苍天一样神圣,表示穿着者受到天地的恩赐。
(2)黄色
蒙古族中黄色是高贵的象征,用于服饰中可以提升服饰的等级,衬托出穿着者的身份。蒙古族人接纳藏传佛教义,因宗教文化中对黄色的推崇,而对黄色产生了非常特殊的情感。黄色在宗教仪式中得到大量运用,在宗教服饰、器物、场地布置中都广泛运用黄色装饰。
(3)红色
蒙古语称红色为乌兰,对红色的推崇来源于人们对火的审美体验,蒙古人觉得红色是力量的象征。英勇善战的英雄身上多使用红色装饰,在摔跤服和骑马服等多种功能性衣饰中,也经常可以发现红色被大面积运用。绿色在蒙古族服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颜色,它给服饰带来自然和原生态的气息,有草原的辽阔秀美之感。绿色所独有的新生美感,使其成为蒙古族人普遍喜爱的颜色,为服饰注入了青春活力。
(4)黑色
蒙古人称黑色为哈日,黑色是白色的反面,蒙古人推崇白色为最美色彩,因此认为黑色是灾难、晦气的象征,与种种不吉利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常用来代表敌人和丧病等生活事件。蒙古族服饰中对金色和银色的使用也较多,这两种色彩的亮度很高、色泽鲜艳,具有灿烂夺目的质感。蒙古人爱以金色和银色为饰品,它们给服装带来建筑的美感,具有庄严而富于生气的独特意味。
总结
蒙古常服沉稳、粗犷、大气,充分体现了蒙古人士豪迈、高远的性格特征;重大场合服饰绚丽多彩、造型华丽,体现了蒙古人豪迈之余也有着柔情之美。另外,蒙古服饰风格多样、色彩绚丽,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