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小故事,助你深刻理解目标管理

如题所述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


“请告诉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了?”猫说。


“去哪里都没关系。”爱丽丝说。


“那走哪条路都无所谓。”猫说。


3354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评论


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时,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别人也帮不了你!天助你先自助。当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无论别人说什么,那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有效行动。


第二个故事是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早晨,一场浓雾降临加利福尼亚海岸。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琳娜岛上,一名43岁的女子准备从太平洋游到加利福尼亚海岸。她叫弗洛伦斯查德威克。


那天早上,雾很大,海水冻住了她的身体,她几乎看不到护送她的船。一小时又一小时,成千上万的千千人在电视上观看。鲨鱼几次靠近她,都被射走了。


五个小时后,她又累又冷。知道自己再也游不动了,她找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艘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就在附近,并告诉她不要放弃。但是她向加利福尼亚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见.


人们把她拖上船的地方离加利福尼亚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让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或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这是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第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评论


这个故事讲的是,只有目标看得见,触手可及,才能成为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帮助人们得到想要的结果的动力。


一个合适的目标是员工能够跳跃和达到的目标。当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时,目标就会对员工产生吸引力。否则,员工宁愿不做,也不愿花很多力气也做不完。


第三个故事:石匠的故事


一个人路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做什么。三个泥瓦匠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做一件事来养家糊口。”


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正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评论


三个泥瓦匠的回答给出了三个不同的目标。第一批泥瓦匠说,他们做泥瓦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一个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野心;


第二个石匠说,他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好的工匠。他是一个功能性思维取向的人。做工作的时候,他只考虑自己的本职工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


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道出了目标的真谛。这就是有商业思维取向的人。在思考目标的时候,这些人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从组织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发展,让员工获得更大的发展。


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是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组织的绩效。当他作为一名石匠工作时,他看到了他的工作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


这就是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性理论所说的。当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这个人的潜力会得到更大的开发。


第四个故事:一个保险推销员的故事


一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一年赚100万!请问我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目标?”


老师问他:“你相信你能实现吗?”他说:“我信!”老师又问:“你知道是通过哪个行业实现的吗?”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然后老师问他:“你觉得保险行业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吗?”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让我们看看你要为你的目标付出多少努力。按照我们的佣金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就能做成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成就。每天:绩效8300元。”老师说。“每天:绩效8300元。你想拜访多少客户?”


然后老师问他:“大概50人吧。”“然后一天50人,一个月1500人;一年呢?你需要拜访18000名客户。”


这时老师又问他:“你现在有18000个A类客户吗?”他说没有,“如果没有,就要靠一次奇怪的拜访。平均一个人要聊多久?”他说,“至少20分钟。”说实话:“每个人一天要和50个人通话20分钟,也就是说你每天要和客户通话16个小时以上,还不算旅途时间。你能做到吗?”他说,“不,老师,我明白了。这个目标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一个可以实现的计划。”


评论


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是计划的补充。目标引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如何更有效的完成目标是每个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目标定得越高,效果越差。


第五个故事: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山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获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为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山田本一总是回答“用智慧打败对手!”


众所周知,马拉松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是其次。所以很多人觉得山田的回答是个谜。


十年后,谜团解开了。山本在自传中是这样写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坐车仔细看比赛的路线,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出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古怪的树;第三个标志是一栋高楼.所以会一直画到比赛结束。


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的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40公里的比赛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轻松多了。我开始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子上。结果跑了十几公里就精疲力尽了,因为被前面漫长的路吓到了。"


评论


目标需要分解。一个人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有一个终极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要有一个明确的成绩目标,比如在一定时间内成绩要提高多少。


终极目标是宏大的、领先的目标,而成绩目标是有明确衡量标准的具体目标,比如四个月内把跑步成绩提高一秒。这是目标分解,成绩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比如第一个月提高跑步成绩0.03秒。


当目标被明确分解后,目标的激励效应就显现出来了。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时,及时得到一个正向激励,对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个故事是小岛康誉猕猴的故事。


小岛康誉位于日本南部的宫崎县,是猕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研究小岛康誉猕猴已经有半个世纪了。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理红薯。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非人类群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去观察研究猕猴。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在沙地上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开始把它当食物吃。因为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红薯往往会粘上一些沙子,使它们更有牙齿。


后来,一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用水洗净后再吃,它就不会咬着牙了,于是高兴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小猴子们也开始用水吃红薯。后来,这些猴子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猴子,甚至是岛上的其他猴子。于是,有一天,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队在水里洗红薯,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


评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在一个小范围内做了正确的事情,他的行为就能影响周围的人,这种影响就能产生聚合效应。在目标管理中,领导者通过带头谈目标、定目标、评目标来做正确的事情,而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可以影响管理者和员工,让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最终形成自制力。


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高层领导的带头作用和示范,目标很难贯彻执行。因为是思想组织行为,领导必须带头!


第七个故事吴起不败。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改革家。后人把他和他的孙子称为“孙武”,写了《吴子》、《吴子》、《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是军事政治天才。他一生没有失败过。他可以说是一个不败的军神。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使魏、楚成为当时战国的霸主。吴起在战斗中有严格的命令。他在不寻常的远征中,愿意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士卒的喜爱,以至于他们为此而死。


吴起在军事制度上的改革,摒弃了当时士兵在军事行动上不积极的弊病,使自己国家的军事强于其他国家,从而可以抵御强国的侵略,占领小国的领土。


评论


这个故事讲述了领导者在目标管理中要拉下架子,平等对待部门或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提供顾问、教练、保姆服务,这将创造团队惊人的整体业绩。


《755-79000》的作者史蒂文柯维曾经提到过仆人式领导的概念,并且讲了同样的道理:


仆人型领导会问员工五个问题:1。工作进展如何?2.你在学什么?3.你的目标是什么?4.能为你做什么?5.作为一个助手,我做得怎么样?


七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目标管理理论:


首先,一个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第二,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可见的和具体的,


第三,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的目标应该和组织有关。


第四,目标和计划是不可分割的。


第五,目标要分解落实。


第六,领导者要在目标管理中率先垂范,


第七,领导要重视目标的落实,确保目标的顺利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