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是怎么由来的

如题所述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 次年2月被收回。

1950年7月吴玉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1952年蒋介石重提简化汉字,但最终不了了之。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通过。 

1960年文改委公布《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第二次汉字简化正式开始。1966年文革爆发,二简被迫中断。1971年林彪坠机后国内秩序有所好转,次年中科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二简恢复。

1973年周总理表示:汉字的简化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简化。1975年文改委上报《草案》,被四人帮强行扣压。后来周总理带病亲审,指出了增加简化字与简化偏旁的重要性。

1977年2月文改委发表《批判“四人帮”破坏文字改革的罪行》,12月20日公布《草案》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次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1981年文改委参考全国各方面的意见拟出111字的《修订草案》,但1986年二简字被全盘废除。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二简字“炖”赫然在列,但官方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过,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扩展资料:

不论是作为文明载体,还是作为表达工具,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状貌的变化,并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

部分地区民众以及部分海外同胞,至今仍在使用繁体字;研究文字学的学者以及部分书法爱好者,对繁体字也有较深的文化情结。

不过,这不能说明繁体字和简体字有“正”“偏”之分,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简体字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交流表达的熟练工具,上了年纪的人或许还认识一些繁体字,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不识繁体字,也没有谁觉得不正常。

繁体字只是简体字过去的形态。单就字体形式来说,繁体字身上确实部分承载着简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但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汉字的嬗变、演进总是不可避免地失掉一些文字学、历史学等意义上的好东西,繁体字演变到简体字,同样如此。

然而换个角度看,简体字身上亦承载着繁体字所不具备的文化元素。从本质与功用上看,繁体字、简体字都属于人际、社会交流工具,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使用简体字与使用繁体字,都能够传承华夏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8

简体字,严格意义上说叫“简化字“。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

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现今见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250年左右),距今三千多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们的文字才称之为“汉字”。

扩展资料:

简体字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简体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1、简体字由繁体字形体简化而来。
2、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
第3个回答  2013-07-19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
第4个回答  2018-09-16
现在用的简体字很多都是自秦朝到明朝期间,由小篆隶书变化而来,除了官方字,也有草书和俗体字,同意多字并存,属于正统中华文明用字。
一阶简体字《第一批简体字表》(现用)主要来自于草书和俗体字
汉字被禁锢是在清朝。满清由于统治关系对字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正体”字,不用“俗体”字,违者严办。1875年清朝推行的“大清钦定正体字”全部选择最笨最繁的写法。清统治期间还多次改字造字,重复改、重复造,每隔一段时间,颁布一次“大清钦定正体字”,强制臣民必须遵从,否则就是错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