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好的故事》赏析

如题所述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蒙眬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创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周,这应是鲁迅误记。

《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2

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在这篇散文诗中,他用充满线条感和色彩感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明丽动人的画面,讲述了一个梦中的“好的故事”。

散文诗的语言艺术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美学理论观点,是他自觉吸收西方和东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后,进行的融入了强烈的线条感与色彩感的语言试验,从而从把汉语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显然与鲁迅对绘画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当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非常善于欣赏和吸收传统图画的长处,留学东京时期,课余披览美学书籍,研究过诸如色彩、线条、主体与客体、和谐与统一之类的问题。

扩展资料:

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

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1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好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4个回答  2020-12-08
鲁迅《好的故事》赏析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构成了一个阴暗晦涩、鬼魅奇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却有一束柔和的光线在努力的调和这种诡异的气氛。这就是《好的故事》,《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鲁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这是一幅安宁谧静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世隔绝似的乡村里,人们在过着安稳的生活,没有硝烟,天那么蓝,水那么清澈,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即使再躁动不安的心也会被这份恬静所吸引,而忘了身外的烦恼。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难道不是从魏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而始终未得的世界吗?由此可见,在鲁迅心中,他所渴望的,是一份安宁。
《好的故事》最初发 表 于 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九日 《 语 丝 》 周 刊 第 十 三 期,然而署名却是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二 十 四日,可见是笔误。 《鲁迅日记》中,一 九 二 五年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记 有 “ 作 《 野 草 》 一 篇 ” , 当 指 本 文 。这一天正是年初五 ,“鞭 爆的 繁 响 在 四近”,在一个昏沉的夜里,鲁迅秉烛夜读,心里也许一边在回想往事,一边在展望未来,而现实却是一个“昏沉的夜”,“烟草的烟雾在身边”笼罩着。虽然往事不尽美好,然而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的,也许他在咀嚼《初学记》的时候,想起了童年时期的百草堂和三味书屋,还有女佣阿长讲的故事,也许还有少年时期的闰土,于是唏嘘。然而未来呢?未来是怎样一幅图景?鲁迅这时已过了不惑之年,他当然不会像年轻时候那么热血沸腾而冲动了。即使在青年时期,他曾发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但是他还是因为顾虑太多而没有接受刺杀汉奸的任务,在他所极力主张的“豪堑战”这一点上,其实是包涵了对自己当年这一“多少让人有点扫兴的”事的辩解。他自己也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到,他看事情太仔细,很容易退缩,所以不适合坐革命的领导,革命者,正需要勇往直前的冲动的人。他对那些勇士是既钦佩又痛惜的,他热爱他们的灵魂,但是他更愿意他们不要太冲动以致做无谓的牺牲。
鲁迅自从接受了天演论思想之后,就一直深信,中国的希望在青年的身上,他自己在青年时期也曾奋战过,然而却是失败居多,他因此而郁郁寡欢,甚至于绝望,中国的国民被困在铁屋子里,他不忍去唤醒他们了,一旦唤醒,而又没有出路,那是很痛苦的,倒不如麻木一点。这是他在接近四十岁时的失落感。说到这里,我们得感谢钱玄同,若不是他在这时给予鲁迅鼓励,中国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鲁迅了。鲁迅的重出江湖可以说是一鸣惊人,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鲁迅的自信心自然是大增,然而他毕竟已不是青年,他觉得中国的希望不会在他这一代了,而是在那些激情昂扬的青年的身上。于是他甘愿为青年做“孺子牛”。
一九二五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仿佛“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灯,石油却已经不多,灯火便“渐渐缩小了”,以致于鲁迅看书看的眼睛发痛了。他不得不“闭了眼睛”,掩卷思索,“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是已经对世事看的非常透彻,他还是感到了彷徨。他愿意做“历史中间物”,然而青年们似乎还不愿意去踩他。于是他感到累了,进入了朦胧的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在梦中,“我”载着一缕轻舟,两岸的景物映入“我”的眼帘,并且倒映在水中,随着桨的划动,微波粼粼,那些景物,便交织在一起,在阳光下,那反射出来的光线令人目眩。如此“美丽、优雅、有趣”,“我”沉醉其中,然而当我要去凝视这些“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时候,我却突然惊醒了,一切不过事梦境,眼前只有“昏沉的夜”,灯光也更加昏暗了。梦中的那片桃花源真的只是梦,连一丝“碎影”都不曾留下。未来啊,是否也是这般的虚无?
这篇文章名为《好的故事》,然而字里行间,何曾有故事?只有一些意象在活动:
水 中 的青 天 的 底 子 , 一 切 事 物 统 在 上 面 交错 ,织 成 一 篇 , 永 是 生 动 , 永 是 展 开 , 我 看不 见 这 一 篇 的 结 束 。
如果说有,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然而也不具体。当然还有人物,然缺少了情节的故事还能叫做故事吗?但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然而,在这一篇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中,也蕴涵了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推荐于 2019-10-28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