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考语文阅读题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与技巧

比如说议论文里面 开头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论点之类的题型及答题的套话 多举几个 越多越好 谢谢了

1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论点,吸引读者阅读
2结尾:篇末点题,揭示中心,强化中心,升华主题
3、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5、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6、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7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8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9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10结构、层次: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还有什么想问的再问我好了,只是我是高中生一个月才放一次假,所以可能不能及时回复】

【这是我在网上截的,我自己也有整理,只是在学校没有带来,如果你想要我自己整理的,可以给我说一声,下一回我给你发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04
最近几年记叙文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
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
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
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
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
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
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
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 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
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
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
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
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
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
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
垫?)
第2个回答  2013-04-30
阅读理解中常见题型语文的答题思路
1.理解词语含义: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隐含义。必须树立语境意识,一个词语的出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都要作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还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考或情绪的句子,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表达公式为:词典义+语境义+扣主题 理解句子含义:首先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或短语,看是否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手法,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疏通句子即可。既要理解句子表面意思,也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其内在含义。表达公式为: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

2.赏析类:语言赏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从修辞角度赏析。排比、比喻、拟人是文章中常见的修辞。只要明确修辞手法,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即可得分。(2)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也就完成了对句子语言的赏析。(3)从分析句子作用上赏析。文章中有些句子起着过渡、总结的作用,语言赏析也可以从这些关键句子中入手。

3.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 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对偶 (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 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 言在此意在彼,增强 ……之情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

4.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要把人物放到具体的情节中去,仔细观察人物的特点,然后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性格特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展示出来的,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时候,要紧扣这些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会,去思考、归纳、概括。

5.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对文本仔细琢磨,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来思考,切不可脱离文本,脱离主旨,从字面上死抠。

6.段落的作用: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段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中间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句子的作用: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或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埋伏笔、设悬念。结构上:引出下文,统领全文,做铺垫。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上下文,铺垫、伏笔。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主题或画龙点睛,呼应开头、交代事情真相、表明作者态度。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8.省略号的作用:(1)表内容的省略(2)表语言断续(3)表因抢白话未说完(4)表心情矛盾(5)表思维跳跃(6)表思索正在进行。
9.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2)表否定讽刺(3)表特定称谓(4)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表特殊含义

10.破折号的作用:(1)标注释(2)表插说(3)表声音中断延续(4)表话题转换(5)表意思递进

11.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的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作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中心;议论可以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阅读原则与技巧
1. 看分值答题(分值里可能含着答题要点)

2. 用原文答题(黄金法则)答案不在脑子里,只在原文中。答题时既要有独特的见解,又要忠实于原文作者主张。作法:把所有的关键词都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关键词的上下面。

3. 阅读后先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一句话即“什么怎么样”,回答问题时每道题争取与中心意思有关。还可以概括中心(主旨),联系主旨作答也不会错。

4. 提示语的作用:如“联系上下文、”“读第几段”等,不要忽视其作用。

5. 进入角色法:深入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分析人物形象、语言。

6. 多角度作答:对于没把握的题目,尽量多角度去答,多一些内容,不要只抓住一点不放,写的再多也不会增加得分机会。

7. 摘取原文“十六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8. 答题诀窍:当遇到难度很大的题目,不知如何下手时,把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上去,得分或部分得分可能性很大。必须在答题前抓住本文中心思想

语文阅读与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眼下,有不少初中生为语文考试分数低而陷入苦恼,分析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缺乏对语文的兴趣。认为语文课听不听无关紧要,对语文作业报以应付态度,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导致语文的各项能力越来越差。

2. 缺少思考和质疑。这些学生上语文课处于被动听课,很少动脑思考,更谈不上质疑了。长期下来,他们缺失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3. 缺少知识的积累。语文学习重在熏陶渐染,重在读书。平时没有字形、词语、熟语、名言警句的积累,没有赏识过一首诗,一篇文章,欣赏过一部名著。所以语文要想得高分是很难的。

4. 缺少真情的流露。学生做阅读时,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写亲情的,由于平时和父母、亲人的沟通较少,以至于涉及到亲情问题时,学生总是含含糊糊,达不到题目的要求。

解决办法

1. 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语文,付出努力就相对是多的,那么效率自然是高的。

2. 做好笔记。做笔记是一种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要养成“不动笔不看书”的习惯。
3. 语文学习比较需要时间,它不像数学有一个标准答案,有基本固定的思维,学习语文必须倾注情感,阅读和作文更是如此。

4. 作文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片段抄下来;要有语言的实践训练,大小作文、读书笔记、一定量的日记,一项也不能少;要注意积累生活经验,用心体验亲情,做到精写与多写相结合,并且会修改文章。

5. 作文题材的储备:一类是自己的快乐生活,一类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一种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当然,还可以多分几类。
第3个回答  2013-04-30
开门见山,使读者身临其境,点明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第4个回答  2013-04-30
开门见山,使读者身临其境,点明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