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是什么?哪一年确立

如题所述

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3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
第2个回答  2013-04-19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与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使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很大的启发,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空前重要性,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深入进行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明确“国际经济合作”的内涵:国际经济合作是指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组合、配置及与此有关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它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一起共同构成当代丰富多彩的国际经济活动。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因为所谓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稀缺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越大,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所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从理论上说,如果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而自由的市场来进行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就将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和全人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通过商品的流动来间接地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有效配置,有着固有的局限性,难以进一步适应市场扩展的需要。因此,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直接流动、组合与配置就应运而生,出现了诸如国际投资合作、国际信贷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管理合作、国际信息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正是由于这些国际经济合作活动的大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得以真正确立和蓬勃发展。
事实上,虽然人们对于经济全球化是从何时开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自从哥伦布远航美洲这一“地理大发现”起全球化进程即已开始;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产业革命后开始的,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大多数论者都认为,全球化真正得以确立、并取得重大进展是近十年来的事,其主要标志就是: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进行流动、组合与配置。
  而且,在经济学界有这样的共识,全球化意味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国间更快更多地流动,这将导致生产要素价格在各国间的趋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应当是衡量全球化程度的真正尺度。还有人将以商品流动为主的时代称之为“国际贸易时代”或“经济国际化时代”,将以生产要素流动为主的时代称之为“国际生产时代”或“经济全球化时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国际经济合作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得以确立的基本标志,而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合作自身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国际经济合作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条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在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时,都提出了一个假定,即生产要素只在一国国内流动而不会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应该说,这个假定是基本符合当时的事实的。即使在他们之后很久,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仍然很有限,随着国际投资的兴起,这一局面开始有所改观。但生产要素赖以流动的重要条件是高效率、低成本的通讯、运输等设施,恰恰是在这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组合与配置铺平了道路。
从1930年至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估计到2010年,这种费用可以降到3美分, 使跨大西洋的通讯费几乎降到零,数字化、综合化的信息网络使得各种形式的信息能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地传递。在这些新科技的支持下,国际经济合作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即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国际信息合作来实现。资本的国际流动是以电子信息流的方式来实现的,大量资金以此方式24小时不断地在全球流动,仅每天通过国际电子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股票、货币及其他证券的总量就达数万亿美元。
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也不再仅靠人员的跨国流动来实现,而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国际信息合作来达到目的,如很多印度的软件工程师就是在本国的家中“上班”,将编制好的软件通过Internet送往雇佣他的某家美国公司来获取报酬。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跨国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高级综合形式,因而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实表明,跨国公司是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与配置的最有效载体。如果说早期的跨国公司主要还是以资本迈出国门为标志,靠资本的纽带结合起来的,那么现在的跨国经营者追求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管理、信息等一揽子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事的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高级国际经济合作活动。
  这些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来形成新的分工体系,它们将设计和销售活动放在市场中心区,研究与开发活动放在智力密集区,生产则放在劳动力廉价区,彼此之间通过信息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与处理,找出针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赢利机会。这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一揽子生产要素(有论者称之为“合成资源”)在地球上形成的滚滚洪流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 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它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这样的迅速发展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合作的地位。
  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和发展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与此相应的国际经济合作规则正在逐步制定和完善。
  以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超过国际贸易是历史的必然。从发展速度上看,国际直接投资从1983年至1995年,每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一倍,而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如国际科技合作,国际信息合作的增长速度则更快。更何况2/3的国际贸易还是靠跨国公司这种高级的国际经济合作载体来进行的。明确这一趋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从传统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而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美国却又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始终保持着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经济形势也较好;二者是如此的不协调。然而,如果我们把国际经济合作活动考虑进来,问题就迎刃而解。1994年,美国的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其海外投资的总销售额却高达1万亿美元, 美国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
  与此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方面,主要的议题已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转移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在商谈和制定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则,如所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来达成的相互开放通信市场、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协定也是在为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在全球流动服务,预计将在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谈判的重点也将涉及有关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内容。发达国家为进一步发挥其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优势,为其开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和国际信息合作等扫清道路,在倡导制定相应的规则方面充当了急先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在制定国际经济合作规则方面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将这一问题作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方面。
  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经济合作来解决。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震荡,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特别关注的事情。
  1997年7月,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紧接着韩国又卷入进来,随后俄罗斯也出现了金融危机,现在又已经蔓延到巴西等拉美国家。这场危机使我们看到了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的新情况,那就是随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不断地自由流动,各国经济的独立性大大削弱、政府制定本国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与此同时,在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即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很多游戏规则尚未确立,这就给一些国际投机者带来了伺机牟利的机会。
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的办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既无法保持“光荣的孤立”,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现在最要紧的是要为全球经济建立新规则和新机构,要建立新的能够预测性地解决问题的全球金融体系。
  全球化引起的贫富悬殊即所谓“南北差距”拉大的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激进的观点认为,全球化的主题就是不平等的,建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体系的方式是不平等的,贸易条件、金融、投资和技术转移也是不平等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的分配还是不平等的,一句话,强国受益最多,其他国家则受益较少或根本得不到好处。他们甚至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全球化的束缚,走民族主义道路,这就是所谓“新普雷维什”主义。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虽然正确地指出了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但提出的解决办法却是消极的。
事实上,全球化是世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并有可能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来加快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从而走上赶超发达国家之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在即将形成的全球产业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广大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要求下,APEC在努力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也把经济技术合作作为支撑该组织的另一根支柱。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也必须更加积极地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经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全球化平稳顺利地推进。
  针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我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事业,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就成为当前我国涉外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要把注意力从单纯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转到开展全面的国际经济合作上来。为在观念上和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建议,应把现在常用的“利用外资”这一提法改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从字面意义上看,“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是指引进和利用外来资金的意思,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金往往是和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一起捆绑在跨国公司的战车上流动,所以,单纯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已无法涵盖这种高级的综合型国际经济合作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说“引进外资”、“利用外资”的说法对那些以资金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传统工业项目或基础设施项目还勉强说得过去。那么随着服务业的开放,把诸如与外商合作开设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开办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也说成是“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这类合作中,资金的流动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管理、技术、信息等才是主要的要素。因此,只有“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这种提法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一切。
  更为重要的是,这不光是一种提法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上不再仅仅停留在引进多少外资这一数量概念上,而会更加关注在与外商合作过程中,除获得多少投资外,还进行了多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合作,也就是说将会更加关心整个经济合作的质量。这恰恰是所谓“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要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真正涵义。单纯地提“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很容易陷入到只看数量的粗放增长中去,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这种提法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二、要高度重视国际经济合作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地位,逐步将对外经济政策的重心转到国际经济合作上来,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规则的制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和发展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对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最近提出:“随着国际投资的重要性比国际贸易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要很好地为外资政策服务,比如关税问题,以后恐怕要更多地与怎样更好地促进吸引外资的工作联系起来。”我们认为,如前所述,应从广义来认识这里的“外资”,它实际上指的是包括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在内的一揽子生产要素,所以应该明确提出贸易政策要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服务。如最近中国已参加由WTO 发起的《信息技术产品协议》,把协议涉及的通讯、半导体、计算机等270 多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大部分在2000年降到零。看起来降税以后会减少关税收入,扩大信息技术产品方面的逆差,但这样做却适应了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布点的形势,使我国能抓住机遇成为国际跨国公司信息技术产品全球生产基地的一部分,同时能进入国际销售网络。待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壮大后,可以收取更多的国内税弥补降低关税减少的税收收入,并成为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从更宽广的视野看,最近中国政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降低关税、减少其他贸易壁垒、开放外资进入金融、保险、电讯等市场方面作出了大幅度的让步,其着眼点也在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为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扫清道路。与此同时,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使中国能够更多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至关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使21世纪的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国际贸易大国”,更能够成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大国”。
  三、要重视和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信息合作。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连成网络,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和各种市场之间的距离,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技术条件。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计划,互联网络的上网用户以每年15%以上速度增加,网上信息交流以每年40%以上速度激增。1998年全世界已拥有1.2亿互联网的用户,跨越24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令人吃惊的是,全球电脑网络可以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国际金融业务在瞬间完成,使资本流动、劳务市场、信息、经营与管理更加国际化和更加依赖国际市场。
  高科技产品与信息技术的开发,有赖于国际之间的紧密合作。因为,信息的流动具有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必然具有全球性联网的趋势。如英国电信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瑞士、瑞典和荷兰的国家通讯公司已组成国际财团,将为欧洲大陆的30家公司兴建“泛欧通讯网络”。日本和美国也已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在建立世界性通讯网络方面进行合作。实践证明,高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新产品从试制、中间性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由于环节多、耗资大,单一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往往难以承担,一件产品需要多国或企业共同协作方能完成。因此,联合投资,优势互补,实现所谓的“战略联盟”得以兴起。如1995年由欧盟组织的西方7国集团召开的“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 着重讨论了实现“信息社会”的共同行动准则与政策,并通过了各国协同合作的8条基本原则。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全球经济活动的限制,充分调动了各类国家和企业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性。
  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信息合作都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在加强各种形式国际经济合作(如国际贸易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信贷合作、国际工程承建与劳务合作等)的同时,重视与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信息合作应当是更加重要之举,这将促使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主动而有利的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