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家"善欲人知 其善不真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出处

如题所述

该句出自朱柏庐《朱子家训》,并非佛家之语。

原文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做了好事,就希望他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是真的恶人。

假借行善做好事之由沽名钓誉,做了点好事就恨不得世人皆知,怎么可能是真善呢?相反,做错了事却不敢坦诚面对,承担后果,而是想方设法掩盖罪行,那就是错上加错的大恶。表达为善不应张扬,为恶不应掩饰之意。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一篇家教名著,该书以“修身治家”为宗旨,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寓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严格律己、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有利于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全书用一种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儿童启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便无心功名,居乡教授学生,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并躬行实践,颇负盛名。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子家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8

这句话不是佛家说的,是出自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原话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行善做好事,不应有任何世俗的因素参杂其中,如果借行善沽名钓誉,干点好事恨不得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这种吵嚷出来的善,不是真善,同样的道理,做错了事甚至做了坏事,应该坦诚面对,承担该承担的一切后果,如果想法设法掩盖自己的恶行,不让别人知道,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扩展资料:

现实意义:

《朱子家训》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是朱子综一生之学养,完全秉承圣哲祖先的教诲,融合古圣先贤学养精髓,以“修身齐家”为宗旨,给家族子孙的一篇训诫文。《朱子家训》全文仅524字,共30句话。它从劝勉和诲诫两个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劝勉即弘扬善行的方面

诸如勤俭节约、孝悌恕忍,以及读书、交友、教子几个方面。勤如“黎明便起,洒扫庭除”;俭如“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节如“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恋”;约如“器具质而洁”、“饮食约而精”。

孝悌如“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恕如“遇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乡邻,须多温恤”;忍如“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等不一而足。

二、诲诫即力戒恶习的方面

包括戒“饮过量之酒”,戒“贪意外之财”,戒“见色而起淫心”;以及“居家戒争讼”、“处世戒多言”等。朱子不但劝诫人们“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同时也对“见富贵而生谄容者”、“遇贫穷而作骄态者”和“恃势力而凌逼孤寡”者进行了无情地鞭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子家训 (朱柏庐所著的启蒙教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用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7

这句话不是佛家说的,是出自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原话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

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子家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5

1、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句名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2、大意是:做了好事迫不及待地希望别人知道,这不是真善;做了坏事唯恐别人知道,这就是大恶。欲:希望;恐:害怕。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

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参考资料朱子家训-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9

一、这个不是出在佛家的典故,是朱子家训的内容,其前文是,“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其后文为“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不过佛家金刚经中的不住相布施与这个异曲同工。

二、《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三、《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扩展资料:

一、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二、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三、是两正反句意,用同様的行法去推进思维...

四、你怕人人都知你是坏人,那瞒骗的过程才是恶行 (求所得)

五、欲要人人都知你是好人,那才不算得是真善的人 (求虚名)

参考资料:

朱子家训---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