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73855定律内容详情

如题所述

73855定律是由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提出的。即: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在人际沟通中,真正产生影响力的因素只有:语言,语音,语调,着装和肢体语言。而沟通过程中语言只占7%,语音语调占比38%,占比最大的是着装和肢体语言,占比55%。

可见在专业形象上,外表及肢体语言的重要性还比内在更胜一筹。如果外表不细心修饰,一个人的内在永远只呈现了7%。

扩展资料:

“人际交往规律”就是“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具体地讲就是人与人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

从表面上看,人际交往活动在形式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时间上是随机发生的,在内容上是零碎繁琐的,在对象上是瞬息多变的,似乎不存在任何确定性和规律性。

事实上,人际交往是商品交换的广义形式,它同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着“等价”的基本原则,而这个“等价”原则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外部约束力来维护,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所产生的内部引导力来维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际交往规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7

西方学者雅伯特.马伯蓝比(Albert Mebrabian)教授研究出的「7/38/55」定律,是指在整体表现上,旁人对你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你真正谈话的内容;而有38%在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等;却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你看起来够不够份量、够不够有说服力,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你的外表。

拓展资料: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即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心理学家兰迪等人(D. Landy&H. Sigall,1974)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让男性被试评价有关电视影响社会的短文。被试被告知短文的作者都是女性,论文的客观质量有好坏两种。实验分为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控制组。有魅力组接到的短文附有作者照片,照片为一个公认有魅力的女性。无魅力组所附的照片则是没有魅力的女性。控制组所读的短文没有附照片。从结果中可以清楚了解到,由于辐射效应的作用,同样的文章,当被认为是有魅力的作者写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更高,文章本身质量并不好时尤其如此。

在这种情况中人们把美好事物和正面特征联系起来,或人们在看到美好事物时大脑中的积极事物就被激活,说明人的面孔具有某种特别强大的、关键的和正面的特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外貌的辐射效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3

概念:此定律源自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的研究,他指出,旁人对你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38%在于说话时的口气、手势等肢体语言;却有55%来自于你的外表给人的感受。

举例说明:有位王姓女同事工作能力很强,与同事相处也很融洽,唯一的缺点是她的外表有点邋遢,不喜欢化妆,对自己的个人形象不甚在意。她常常搞不懂为什么自己工作认真努力,升迁却都轮不到她?

主管说:谁都看得出来,因为她的外表实在太吃亏,而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每次遇上重要的项目想让她接洽,但总会担心客户以貌取人,认为这是一家不注意形象,业务水平不高的公司。毕竟公司输不起自身的形象。

此定律反映了在人际关系中,外表正是让内在得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只有恰如其分的外表才能正确无误的将内里的讯息传递出去。

扩展资料: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73855定律体现的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求职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你的内在,你的个人形象就会成为判断的一个标准,通过你的外在形象,面试官会对你产生第一印象,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沟通。因此,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都很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73855,在人际交往关系中还有这些定律:

1、首因效应:45秒钟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包括容貌、衣着、姿势和面部表情等。第一印象会在后续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2、诚信定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容易让人反感,长此以往交不到朋友;一个企业没有信誉也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3、面子定律:面子的本质是尊严,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就是受人尊重、得到认可的需求。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

4、赞美定律:善赞美能博得人心。人人都渴望得到由衷的赞美,这会使人感到自身价值得到肯定,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近感,彼此的心理距离因赞美而缩短、靠近。

5、互惠定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互相帮助、理解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定律。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伸脚去绊他们。人际交往就像一种回声,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首因效应百度百科——互惠关系定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6

73855定律是由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提出的。即: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在人际沟通中,真正产生影响力的因素只有:语言,语音,语调,着装和肢体语言。而沟通过程中语言只占7%,语音语调占比38%,占比最大的是着装和肢体语言,占比55%。

可见在专业形象上,外表及肢体语言的重要性还比内在更胜一筹。如果外表不细心修饰,一个人的内在永远只呈现了7%。

扩展资料:

7-38-55法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哈弗大学有位教授叫做艾伯特梅拉比安,他发表了一片论文,里面讲到人的信息传播有三个途径。

分别是: 

第一个:占比55%的无声语言,指我们在演讲时候的目光,表情,台风,手势等,我们把它称为无声语言 ,也叫做态势语言。 

第二个:占比38%的有声语言,指我们在演讲时的声音要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第三个:占比7%的文字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演讲稿。

参考资料:哈佛商学院MBA的最后一堂课——让自己大卖_中国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73855定律详情:

这个定律说的是旁人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真正谈话的内容,而有38%在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例如你说话的语气、语调),却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外表。当我们回忆起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时,首先想起的不是这个人的语言、声音,而是他的样子。

扩展资料: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其他效应,比如

牢骚效应:与其让人把牢骚埋在肚子里,不如把它们说出来。

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

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是正确的。

3、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不多。对那些没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际交往规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