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化实为虚”的写作手法

化实为虚 化虚为实 这是什么意思啊。。。谢谢!

“化实为虚”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将人拟物,物化感情的手法。把描写、渲染的风云树木等客观景物,寄寓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反过来,“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是把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或事情通过一些说法使它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就像灵魂有了身躯的外在。

“化实为虚”的写作手法,应该说是中国千古文章的一大技法。反观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许多经典散文,无一不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运用。

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借物寓理”,无论哪一种技法不是将抽象的感情道理化解为可见可感的有形之物,从诗句的有形中品出无形,也就是创作者化虚为实,评阅才能化实为虚。借实在的物象去解读作者的主观感情以及深奥的道理。

1、李白的《静夜思》借月抒怀,把一种虚拟抽象的思乡感情,幻化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

《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朱熹把读书的乐趣这种抽象的东西幻化为有形的画面,好像人们观赏多彩的天空,把抽象的理趣形象化了。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释义: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3、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借有形之物“白杨树”曲折地表达出来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这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技法,在虚拟类话题作文写法上涣发了生机。创新不上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找到一种新的生长点。

化虚为实在话题作文写法上有意向地运用,就可锁定作文构思的大体走向,提高作文构思的速度。

扩展资料:

一、化解的基础:

千古文章意为本,对于虚拟的话题,应该学会分析,找出话题所蕴含的道理,以及可以提炼出的中心,用一句话明确的表达出来,或者是陈述句,或者是判断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只有观点鲜明,写作才可能写得成功。

细化量化的材料才可能定型话题内涵,从而迅速用一句话概括出围绕话题的立场鲜明的主题。只有观点鲜明正确, 我们才可能化虚为实,搜寻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

二、化解的技法:

把抽象的话题化解成可以加工成产品的原材料,也就是化虚为实的具体过程。

三、话题的分析:

例如“传统”是一个理性抽象的话题,对于这样的题目,艰苦朴素是传统,勤俭节约是传统,爱国主义是传统,尊老爱幼是传统,这些都是应该倡导的优秀传统,当然,并不是说传统的东西都是优秀的东西,还有许多不良的传统要摈弃。

对于这样理性抽象的话题,只有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把其化解成一个个可以加工成产品的原材料,才可能把其方便地引进写作中。从而,文章构思的意向性强,构思速度快;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能够让人感觉其角度小,主题深,思维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实为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6
以某一具体事物为话题的作文,如“网”、“门”、“风”、“墙”、“台阶”、“舞台”等等,选材的空间是巨大的,既可写某一实实在在的事物,也可按其象征义或比喻义行文,但最好是化实为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比如以“伞”为话题,我们可以写一个与“伞”有关的感人故事,也可以从“伞”的为人遮阳挡雨赞扬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还可以从“伞”的变迁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你从“伞”想到伞的保护作用,进而想到“保护伞”,那你思维的空间会更大,你可以提醒年轻人应该自尊、自强、开拓、创新,而不应该在别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你也可以以反腐为题材,揭露“保护伞”在纵容腐败上的罪恶。
再比如以“桥”为话题,可以写成一篇说明文,向人们介绍桥的组成、种类、历史等,可从中选取一两种有代表性的桥如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加以重点说明。也可以桥为线索,以桥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来写社会的进步。如古代社会是石桥、木桥等,当今社会是钢筋水泥桥,是斜拉索桥等。也可以写与桥有关的故事,如故乡的小桥下边儿时的友情,他乡桥边与老友的相逢,异国桥头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以桥为背景,寄寓各种情感。我们更可以从有形的桥想到无形的桥,我们可以以桥喻人生,我们目前的生活是现实,我们的理想在河的彼岸,只有以奋斗为桥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桥的作用在于沟通,由“沟通”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有哪些方面需要沟通,通过什么方式沟通,采取什么行为沟通。这样想来,我们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请看下面这篇以《桥》为题的优秀之作:
 

①有这样一种东西,在面临悬崖绝壁时,我们渴望能借助它横跨天险;在面临急流险滩时,我们盼望能借助它顺利到达彼岸;甚而至于,当我们被失败困扰而不得解脱时,当我们面临残酷的厄运而开始怯懦时,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而驻足不前时,我们更需要它,需要它在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让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它,便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桥”。
(用排比引出所写之物“桥”,注意作者的排比内容:实——虚,使后文承接桥的“虚”——内在的象征意义展开抒情议论顺理成章)
②母亲是桥,母亲是带领我们走向生命的桥。从一个特殊的细胞,到一个完整的生命,母亲用她的躯体、她的营养,为我们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走过这座桥,我们便走向生命,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走向生活的起点、命运的开端。(总——分结构)
③父亲是桥,父亲是培养我们人格的桥。从哭闹着躺在摇篮里的婴儿,到一个有独特性格的少年,父亲用他那颗宽容的心和简练严厉的词句,筑成了这一座人格之桥。走过它,便读懂了父亲;走过它,便感知了父亲那颗宽容的心;走过它,我们便有了作为人的起码的人格。(总——分结构)
④老师是桥,老师是指引我们摆脱愚昧和无知的奉献之桥。从那个不同凡响的年龄——6岁起,我们便在老师的指引下,乘着自己的人生航线,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在追风闯浪中,在相互竞逐下,我们认识了“自己”,明白了“理想”,懂得了什么叫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真谛。从最初的无知,到成为多思的少年,老师,这座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桥,就一直用生命和青春指引着我们通向理想的光辉殿堂,无怨无悔。走过这座用汗水和心血筑起的奉献之桥,我们便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师”,什么叫做“无私”,什么叫做“奉献”。
⑤朋友是桥,朋友是一座用世界上最可贵的感情筑起的友情之桥。当我们面临生活的挑战而有些怯懦时,当我们被失败击得遍体鳞伤时,当我们被胜利冲昏头脑迷失方向时,当我们被厄运摆布得几乎绝望时……这座桥便时刻提醒和帮助着我们。走过这座由诚挚的心灵和相互的理解筑成的友情之桥,我们便增强了追求的勇气和自信,便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份执着。走过这座桥,才深知“理解”的含义,“沟通”的意义;走过这座桥,只想高呼一声:“友情万岁!”
(注意②—⑤段的结构,它们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式的写法,句式整齐有致,紧扣各段的中心字眼,而“走过”构成了整段的脊梁。这种写法简单易学。)
⑥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桥”,这些“桥”帮助我们越过人生的“天险”,跨过生活的“险滩”;这些“桥”,在黑暗中为我们导航,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些“桥”,帮助我们摆脱怯懦与无知,帮助我们坚定信心、掌握命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以排比总结)
⑦桥,是人生旅途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⑧桥,是成长路途中明确自我的指南针;
⑨桥,是你、我、他的生命中所共有的黄金之路!
(总结部分,⑥是较为理性的概括,⑦⑧⑨构成排比抒情,增添文章的文采。)
[评点]这篇文章由无形的桥展开联想,作者把自己人生路上给过自己帮助的人都称之为“桥”,这是抓住了“桥”的借助作用沟通作用,并将这种作用作了虚化处理,使之人性化和人格化了,这就比实写桥有意义有味道得多。
 
以上是散文的写法,给了一些提笔难以成文的同学一种很好的借鉴模式。以下同样是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写作的佳作《门》。
 

两块薄木板,一把小锁,这就是以前我家的门。
我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大伙儿门是很少上锁的。张家上李家借点盐,李家到朱家看看电视,嗑嗑瓜子,门随时敞开着。哪家饭先熟了,一院子的孩子都跑去尝,哪家有了什么新鲜东西,大家都去看看,门随时敞开着。哪家有了困难事,大家凑在一起想办法,哪家雨天忘了收棉被,大太阳天忘了晒被子,邻家大伯、大婶乐意代劳,大家心里的门敞开着。
后来,李家大儿子结婚,买了副时兴的暗锁,小两口进进出出门锁得严严实实,开始大家笑笑,后来越看越觉得不踏实,先是朱家,再是张家,后来小院里家家都装上暗锁。
装了暗锁,开始大家不习惯带钥匙,总有人被锁在屋外。一次张家被锁在屋外,大家急得团团转,不知该怎么办,李家大伙儿自告奋勇,从门上面的空格里翻了进去,开了门。不久张家在空格处装上了钢筋棍,李家小伙别提多别扭,也在自家门上装上了。不久小院里家家都装上了。一日朱家被锁在门外,大伙站在自家门前远远看着,曾在锁厂工作的李家大伯是个实心人,他们用铁丝几摆弄,门开了。大伙看他的眼神怪怪的,不久朱家打头,家家装上双保险。
一天夜里,“救命啊,有小偷啊!”张家女人的喊叫划破了夜空的宁静,李家小伙翻了个身,大伯打了个呵欠,朱家女人起来察看了一下门窗。第二天张家女人眼睛红红的谁也不看,大家也不看她。门越锁越紧,大家的心门也开始上锁
后来,小院拆迁了,我家搬进了一幢单元楼,搬家后添的第一件东西是“盼盼防盗门”。
一日,天降大雨,我冒雨冲回家,发现自己未带钥匙,而爸、妈加班要到晚上8点。我打着寒颤,在楼道中徘徊,面对着一扇扇矗立在我前面的冷冰冰的大铁门,我几次举起手又放下,我冷得受不了,鼓足勇气敲响了邻家的门,“你找谁?找错了!”一张冷冰冰的脸说道,“嘭”地一声关上了大铁门。面对冰冷的大铁门,以及里面同样冰冷的脸,我没有勇气敲第二次门。我浑身湿透,蜷曲在自家大门前……
紧锁的门,把别人锁在门外,把自己也锁在了门外。
心灵之门上了锁,只有爱心,信任才能打开它。
[评点]:观察细腻,寓意深刻,善于小题大作,化实为虚,实写家门,虚写心门,虚中见实,实中见虚,通过“门”的变迁,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反映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心门关得越来越紧的社会现实,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2个回答  2013-05-08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象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