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雷雨的特点

夏天的雷雨的特点是什么啊

夏天的雷雨(雷阵雨)的特点是狂风大作,雷和雨交加在一起(轰隆隆轰隆隆、刺啦),表现为大规模的云层运动。持续及强烈的雷雨,往往可达暴雨的程度。

夏天,太阳光直射使地面上的水蒸发的比冬、春、秋都快。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天空就会起云。这就是积雨云

当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成较大的小水滴时开始往下落,而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却一个劲往上冲,两者之间摩擦后就带上了电荷。上升的气流带正电荷,下落的水滴带负电荷。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雨云的顶部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底部则积聚许多负电荷;地面因受积雨云底部负电荷的感应,也带上了正电荷。

云中水滴合并增大,直到上升热气流托不住了,就从云中直掉下来。下层的热气流给雨一淋,骤然变冷,不再上冲,转而向地面扑下来。此时,空中的电荷开始放电,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

扩展资料

夏天的其他气象学名词

冰雹,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

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形成冰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阵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30
夏天的雷雨的特点:降雨强度大,并伴有雷电现象,属于强对流天气。

雷雨成因
夏季,太阳光直射使地面上的水蒸发得比冬、春、秋都快。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导致空气的密度减小,空气变轻,变轻了的空气不停地上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会逐渐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空气也就渐渐凉下来。空气凉了,就无法容纳原先丰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天空就会起云。那么,这些小水滴怎么不迅速落下来成为雨呢?这是因为小水滴太小,上升的热气流托住了它们,并把悬浮着的小水滴不停地往更高处推。云就越堆越大越高,这样的云,气象上叫积雨云,其云底离地面约1000米。
当积雨云内的小水滴不断碰撞合并成较大的小水滴时开始往下落,而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却一个劲往上冲,两者之间摩擦后就带上了电荷。上升的气流带正电荷,下落的水滴带负电荷。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雨云的顶部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底部则积聚许多负电荷;地面因受积雨云底部负电荷的感应,也带上了正电荷。
云中水滴合并增大,直到上升热气流托不住了,就从云中直掉下来。下层的热气流给雨一淋,骤然变冷,不再上冲,转而向地面扑下来。此时,空中的电荷开始放电,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因电闪以光速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雷是以331米/秒的声速传播,故人们先看到电光尔后才听到雷响。有时候雷声的时间拖得很长,那是云层、山峰及地面把雷声来回反射所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2
第一:气象工作者的雷暴天气预报(实质上是先作天气形势的预报,结合形势和可能对当地的影响作出的预报判断.)

(一)、我国雷暴的气候特点
我国低纬地区一年四季均有雷暴。中纬地区雷暴多半出现在夏半年,特别是在六、七、八月最多,一般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这一时段内。海上或海边则夜间雷暴发生得较多。雷暴分布很广,全国各地均有,一般南方多于北方,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两广地区及青藏高原是我国雷暴最多的两个地区。这些气候特点都是由于形成雷暴的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夏半年、午后(海上夜间)及低纬,内陆地区雷暴较多,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季节、时间和地区中水汽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容易具备的缘故。而山区多雷暴则和地形造成的抬升条件有关。青藏高原除了地形抬升条件外,和高原上地面加热作用,容易造成气层不稳定以及高原上盛行的低涡、切变线等天气系统造成系统性辐合上升运动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系统性雷暴的预报
雷暴天气是由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等三方面条件综合作用而造成的。这三个条件是在一定的天气形势下逐步酝酿具备起来的。有利于提供这些条件的天气形势,即有利于产生雷暴的天气形势。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形势下的系统性雷暴特点。
1.锋面雷暴的预报
锋面雷暴是我国夏季主要的雷暴类别之一。据上海气象台统计, 6--8月有60—70%的雷暴形成在锋面上,而石家庄有80%以上的雷暴是锋面雷暴。
冷锋、暖锋、静止锋上都可产生雷暴。其中以冷锋雷暴出现最多,强度也较强。暖锋雷暴较少。静止锋雷暴常和切变线相联系。先介绍一些有关冷锋雷暴的预报经验。
(1)在冷锋前暖湿空气活跃(例如有正变温、增湿。南风较大。暖空气不稳定等)的情况下,当冷锋过境时一般有雷暴形成。
(2)冷锋雷暴与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有密切关系。
(3)冷锋雷暴的发生与锋面上空的形势有关。
(4)如果锋面附近,高层为冷平流,低层为暖平流,且平流较强,则锋面过境时绝大多数会产生雷暴。
(5)高空锋区的强弱,与锋面上是否产生雷暴及它的强度有很大关系。与比较强的对流层锋区相对应的锋段上出现雷暴的机会较多,强度较强。较强的高空锋区一般都有高空急流相配合。因此,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锋段上出现雷暴的机会较多,强度较强。
(6)在850毫巴上锋面所在区域内画出等露点线或等比湿线后,如果湿舌的轴线沿地面锋线伸展。则有利于雷暴生成。
冷锋雷暴出现的时间主要决定于锋面的移速。冷锋雷暴一般生成于冷锋过境前后2-3小时之内。当高空为前倾槽时,雷暴出现在冷锋过境之前,而当高空为后倾槽时,雷暴出现于冷锋过境之后。因此,冷锋雷暴出现时间的预报,主要考虑锋面的移速以及地面锋与高空槽的配置情形。而冷锋的移速则决定于引导气流速度的大小,锋后冷高压的强度,锋前暖高压或变性高压的阻挡作用和地形影响。
冷锋雷暴持续的时间决定于冷锋的移速、强度及700毫巴槽线配置和槽的移速。当冷锋移速较快或强度较强时,冷锋雷暴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反之则较长。在后倾槽的情况下,700毫巴槽线过境时,一般雷暴已经结束。
2.高空槽、切变线雷暴的预报
高空槽、切变线也是经常造成雷暴的天气系统。高空槽或切变线是否能够造成雷暴,要看槽线或切变线前后的气流分布和它们的冷暖性质。
所谓槽线前后的气流分布情况,主要以槽线两侧的风向交角及风速的大小来表征。一般来说,风向交角愈接近或小于99度及槽后风速较大,槽线上的辐合上升运动也较强,这样的槽就有利于产生雷暴天气。高空槽的温度场结构的性质也和雷暴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冷性的高空槽由于槽线前后暖舌及冷槽明显,冷暖平流较强,因此对形成雷暴有利。
暖性的高空槽由于其槽线前后都为暖空气所占据,垂直运动得不到发展,因此对雷暴形成不利。切变线也有与上述槽线相类似的情况。
3.低涡雷暴的预报
夏季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常出现冷涡雷暴,其特点是变化较快(短时间内就可由晴天变为雷暴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常可持续3—6天),危害性较大(有时伴有大风、冰雹)。
(1)冷涡雷暴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南部及东南部位,而以出现在东南部位的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当冷涡发展南移时,其东南部与太平洋高压靠近的缘故。在冷涡的东南部及副高西北部有很强的气流辐合,加上副高西北部又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因此冷涡的东南部位经常产生大片雷暴。在冷涡的东北和西北部位也可产生雷暴,但较少。
(2)冷涡雷暴一般是与地面冷锋或高空小横槽相伴出现和活动的。因此,要注意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的位置和动向。因为当冷涡局部暖高脊很强,且向东北方向伸展时,小横槽就带着一股股冷空气沿涡后偏北气流南下,加强了低涡的辐合上升运动,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冷涡后部的小横槽(旋转槽)对冷涡雷暴的产生和持续出现起着重要作用。当冷涡中心稳定少动时,这种反映冷空气不断补充的高空小横槽一次次转竖,就造成了冷涡雷暴的连续出现。
(3)当冷涡稳定少动时。气层由于其稳定度的日变化而每到午后或傍晚就会变得不稳定,因而可有雷暴出现。
(4)在冷涡控制区域,在低层850毫巴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高层有冷平流的区域,往往有强雷暴或冰雹出现。
我国西南地区,经常出现西南涡。东移的西南涡往往在其东部和东南部和湿舌相交处发生雷暴。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地面还可能出现气旋波,长江中下游因而常常产生雷暴。
4.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暴的预报
在对流层低层,副高西北部空气比较暖湿,常常储存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在有外来系统侵入或没有外来系统侵入的情况下,都有发生雷暴的可能。当天气系统很弱,等压线十分稀疏时,有时可以由于地形造成的小范围风场辐合,而引起孤立分散的雷暴。当副高明显东退时,也可引起不稳定能量释放而造成雷暴。当副高西北部有锋面、低压、高空槽、切交线、低涡等系统影响时,在副高西北部会出现较广的雷暴区。
在副高西北部还经常出现低空急流。低空急流对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第二,自从有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后,人们对雷暴的内部结构、强度、移动的分析判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短时雷暴的预报准确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千百年来人类对雷暴这一天气现象的总结下来的一些天气谚语,即便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3个回答  2020-12-09

第4个回答  2018-06-24
卷地风来勿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