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积雪为什么常年不化

如题所述

因为这些高山上面的积雪的高度在雪线以上,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恢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100米以下。

扩展资料:

在雪线以下的高山上的积雪在山区冬天降下的积雪没有融化,到春天时这些积雪受太阳辐射而融化形成了内陆河一年中难得一见的汛期。

春暖时节积雪融化成水而汇流成的汛期,叫做春汛。由于积雪的消融需要消耗大量的热。因此,在春汛期间,大地上的气温还不能升高,将出现一段春寒时期。每年夏天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河流都要进行防洪抗洪,因为这时是这些大河流的汛期,河道里的水量最大。

但是世界上有些河流,例如苏联的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以及加拿大平原上的一些河流,它们的主汛期不在夏天而是在春天,春汛是全年最大的汛期,远远超过夏汛的规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5

因为这些高山上面的积雪的高度在雪线以上,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扩展资料: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100米以下。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 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世界上许多很高的山峰上终年积雪,像戴着一顶“白帽子”,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消失。甚至在热带的一些山脉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等等。这是为什么?因为高山上的天气要比相同地区的平原冷得多。

    那么,为什么高山上很冷呢?因为山越高,空气就越稀薄,太阳照射来的热量越容易散失。大约每升高100米的高度,气温要下降0.6℃左右,所以到了一定高度,气温就会降到0℃以下,这样的高度冰雪就会终年不化。这个高度的界线,叫作雪线。距离两极越近,雪线的位置越低,因为那里的天气本来就比较冷;而越靠近赤道,雪线的位置就越高。

    还有山顶上堆满冰雪后,由于冰雪表面反射阳光的作用强,照射到这里的阳光,一般50%~90%的光热被反射回去,使这里气温更低,冰雪不容易融化。

    所以在高度超过雪线的山顶上,就会终年积雪。当然,这里还得有雪降落下来,山顶上也还得有可以堆积雪片的场所,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高山上都能够堆积冰雪的。那些积雪的山峰上的冰雪也不是绝对终年不化的,如果有强烈阳光的照射,就会有一些融化。但是不久后又有降雪落下来补充,所以冰雪能始终保持存在,并形成冰川向下运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山顶上的那些“白帽子”,也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雪花慢慢变成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9-11
高山上积雪终年不化在世界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常年积雪的下界是雪线,也就是开始有常年积雪的那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地貌和大气环境也对常年积雪形成有影响。
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

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北半球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4

在标准大气压下,每升高100米的高度,气温要下降0.6摄氏度左右,所以到了一定高度,气温就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这样的高度冰雪就不容易融化。这个高度的界线,就叫做雪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