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是社会问题,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农村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如题所述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尤其是大量农村籍大学生无法就业,给政府和社会造成极大压力,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虽然中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新的就业矛盾不断出现,不容我们忽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对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据调查,近年在青海省属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需4万元,省外就读花费更高。就不了业导致家庭长期贫困,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面对这种现实,许多家长无不痛哭流涕,学生无不悲观绝望。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多少善良的企盼富裕的农民家庭重新回到贫困的境地,大大增加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

2.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了怀疑

在大学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免缴学费的年代,十年苦读,考上大学是农民子弟改变前途,农民家庭改善生活最主要的途径。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农民子弟大都没有享受到优质中小学教育,处于劣势地位,考入大学就读者居少数,暴露了教育的不公正。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收费的大幅增长。据有关调查,1994年至今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每年5000~8000元,学费猛涨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有经济学家将此解释为是拉动内需的必要措施。特征之二是大幅扩招,有教育专家将此解释为减缓竞争,增加上大学的公平性和几率。多年的实践证明,内需拉动了,但供养大学生的农民家庭一个个处于长期贫困之中。上大学容易了,而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农民则眼睁睁地看着自已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因无处就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成为农村待业一族。我国的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过剩了吗?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仅为5%,而在非农业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也仅占20%。我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大学毕业生就不了业的现实却不得不使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质疑。

3.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培养,国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年均教育成本最低为1.2万元。按各高校学费的最低限4000元计,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在33%左右(而国外通常在13%~15%),且不论还要负担除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农村生源已占大多数,这意味着农民已成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对于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几乎为零。长期待业,已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虽然有相当数量者以打短工谋生,有的甚至加入到农民工队伍干着简单繁重的体力活或在饭馆当服务生。并非大学毕业生不能干这些活,但重要的一点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出的人才,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回报社会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这种被赞扬为“观念发生了新的转变”论能让人折服吗?我们认为,这是当今社会中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不能就业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已被社会边缘化,沦为新的弱势群体

我国的农民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永远偿还不清的债务,厌弯了那些为高等教育做出过巨大贡献,渴望过上小康生活的善良的贫困农民的脊梁,现在应是到了对这些来自贫困农村、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被社会边缘化的年轻人的生计和前途给予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5.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普九”教育的难度加大

农村“普九”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贫困地区的农民供养孩子上大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能给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既然这一切都成为泡影,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子女的厌学情绪日增,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遏制。生源不稳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乡镇的高中生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高中教育萎缩,走向了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初衷相去甚远。

6.就业难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

据调查,青海省某县为了解决多年积压的毕业生问题,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临时聘用了一些教师、医务人员、协管员等,但由于待遇低(250元/月),入不敷出,加之不签约、无保障措施等原因,引发了数百名毕业生群体到政府上访、提出诸多诉求的事件。有的地方用潜规则安排就业,导致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不满,并发生了纠纷。有的县人事劳动就业部门办公室经常坐满求职的学生和家长。毕业生中有的为求生到内地去打工,花光了钱,无法生存又回来,反复多次,使原本经济很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亲人失和,父子、兄弟反目。有的多次到人才市场赶场求职,屡求不中,花了不少冤枉钱,结果受了虚假招工的欺骗。有的长期在外地过着不得温饱、居无定所的艰难生活,无颜面回家看望父母,两辈人贫穷的生活伴随着亲人间无限的牵挂,有的甚至加入到盗窃团伙,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大都已成了30岁左右的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难于上青天。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受到影响。

二、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高校扩招要适度缩小规模,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4.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5.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

6.切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7.将待业的农村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培养其成为新型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现在的社会 大学生一抓一大把
找一个工作确实很难 找一个称心的工作那是更难
人永远都是不知足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