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养生对照表,切不可“逆天而行!

如题所述



边肖


认为人体气血循环的变化与自然界的昼夜变化密切相关。养生的重点是顺应自然,一天十二个小时的养生有不同的要求。记住“天人相应”,不要“逆天”。那么在这十二个小时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养生呢?让下面这篇文章为你详细解释一下吧!


时序生理学和病理学


十二时辰最早记载于《汉书翼奉传》年,沿用至今。根据太阳昼夜绕北极运行,对应天空中经过的十二个方向,将昼夜循环分为十二个周期,并以地支命名,称为十二时辰。这十二个时辰是“子、丑、寅、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都恰好对应着自然界阴和的变化过程,在一昼夜中上升下降消失生长。生理上,《内经》最早认识到了生物体与自然界之间的阴阳变化规律。“阴阳是万物之根”,深刻地说明了时间节律对机体调节的重要性。“所以,一日之阳主,则日中阳盛,日中阳盛,日西阳虚,闭阀门”,解释了人体阳气盛衰的基本运行规律。如果能适应这种阴阳变化,就能通过扶正抗邪来提高人体的防病能力,否则就容易生病。在病理和指导诊断方面,历代医典多有阐发。直接指出了“丹会、昼安、夜病、夜病”的一般病理特征,即一般疾病的特点是晨轻、昼平、夕重、夜病重。进一步指出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的时间传递规律。张仲景根据白天阴阳(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变化,结合藏象、经脉,创立了《内经》,其中“六经待解”最能体现时间病理学发生发展的特点:太阳病待解时,从始至终;阳明病,当要解决,从沈到徐;阳病,当欲解,从阴至陈;太阴病,欲解之时,从亥至丑;少阴之病,当欲解之,从子至阴;厥阴病,想解决的时候,从难看到光秃秃。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时期气血盛衰和疾病传播的规律。


陈石经络养生


“伍兹刘著”是中国时间医学的代表。内脏血流最早记载于《内经》年,其治疗应用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年的晋代。在十二个小时中,人体的气血会有始有终的循环和流动,不同的经络和血液的起伏会在不同的时间发生变化。十二个时辰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气血从印石的肺经流出,从石矛的大肠经流出,依次为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胃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丑时为肝经,然后是肺经。所以养生主张根据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12小时养生,可以协调人体与自然的节律,维持气血阴阳平衡,达到疏通经络、预防疾病的目的。具体十二时辰气血运行的特点如下:


1.子时(2——1点)是胆经的主时。说:“十一脏皆取于胆。”由于“夜半,阴长为重阴”,阴极为正,此时入睡对防治肝胆疾病,维护阳气至关重要。


2.丑时(1,333,543点)是肝经占优势的时候。说:“故人血在肝。”这时候睡个好觉可以养肝;否则,急躁,易怒


6.九时(9——11点)是脾经占优势的时候。脾肢的适当运动有助于脾运化水谷,化浊降浊。


7.中午(11——13点)是心经的主时。说,“现在是中午,杨龙是重阳节。”阳极罩。饭后午休,有利于养心安神,保证下午精力充沛。


8.一天结束时(1——15点),是小肠通过主脉的时间。宜先吃午饭,以利于小肠充满化学物质。


9.肾经(15335417穴)是膀胱经的主时。此时多喝水,有利于代谢物通过排尿排泄。


10.酉时(173,335,419点)为肾经统治之时。宜按时吃饭,有助于“养先天”;另外,要防止过度劳累,帮助藏精。


11.许氏(19335421穴)为心包经主时。此时适当运动或娱乐,有助于气血运行,养心养性。


12.石海(21——23穴)是三焦经络的主时。这时,洗漱脱去外衣就准备入睡,这有助于水谷、行气、阴阳和谐、美容长寿。


此外,《内经》还有昼夜节律的四时分段,即肝主晨,心主中,脾主四时,肺主昼,肾主半夜。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案。中医养生方法植根于民间知识和经验体系,有些地方难免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继承和发展,发展和扬弃,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合理养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