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辩论论具

今晚上辩论赛,朋友们帮忙提供点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依据,案例什么的…急…多谢啦!

这句话原意是: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人的自利行为驱使男人们总想攀龙附凤。能够娶皇帝的女儿为妻,意味着一生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能光宗耀祖。而且,皇帝的儿女能享有同时代最好的教育。中国古代的公主,除了相貌出众,多数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也是理想的结婚对象。现在多比喻在经济社会中,卖方市场的强势。一、皇帝的女儿是婚姻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珍稀的资源总是有市场的,一般不存在市场积压问题。在封建时代,无论皇帝有多少个妃子,生了多少个女儿,其数量相对于天下女子总是有限的,甚至是忽略不计的,相对于男子对皇帝女儿的需求来说,更是严重短缺,因此皇帝的女儿无疑属于经济社会的珍稀物品。(以唐朝公主为例,高祖19女、太宗21女、高宗3女、中宗8女、睿宗11女、玄宗29女、肃宗7女、代宗18女、德宗11女、顺宗11女、宪宗18女、穆宗8女、敬宗3女、文宗4女、武宗7女、宣宗11女、懿宗8女、昭宗11女)物以稀为贵,仅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而言,皇帝的女儿成了天下男子竞相迎娶的对象。
  皇帝女儿数量的有限性,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皇帝有限的女儿在市场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牢牢控制了卖方市场下的恋爱、婚姻主动权,即交易是由卖方左右的市场。
  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保持持续的上扬倾向,商品交易条件有利于卖方而不利于买方。买方被迫处于从属的地位,常常要为购买稀缺商品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形成蔚为壮观的购买难现象。所以,皇帝的女儿有条件选择优秀的男人。
  这一现象如果发生在现代社会,可采取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是配给制,另一种是竞价拍卖制。配给制属于典型的指令型经济,竞价制则属于市场经济,谁出价高就属于谁。但婚姻市场经济又不能完全按市场竞价制运作,原因是人存在感情。
  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人的自利行为驱使男人们总想攀龙附凤。能够娶皇帝的女儿为妻,意味着一生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能光宗耀祖。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与男人总想攀龙附凤、巧结贵人,实现人生目标相关。找个好老婆,少奋斗二十年,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男人梦寐以求的期望。但并非人人都能找到门路去接近王公贵族,所以,在很多时候,没有龙凤可攀可附,降低一个层次攀高结贵,同样也可以成名。有攀龙附凤的巨大的需求市场的存在,必然造成皇帝女儿供给的严重不足。
  攀龙附凤,是自古通行的借助外力成名的捷径,沿袭久远,成功人士,数不胜数。翻开历史,靠攀龙附凤而功成名就的人不胜枚举。古代的读书人,要走兼济天下的路,就必须入仕。大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候,希望通过“攀龙”来实现其理想。有时“龙”不易攀,有“凤”可附,也是不错的选择。其弟子颜回攀上孔子,拜孔子为师,并因得到孔子的肯定,其勤学之美誉得以流传千古。事实上,世间勤勉之人何止颜回一个?而声名远播者又有多少?事实上,孔夫子运气不佳,虽有攀龙附凤之心,却未获得攀龙附凤之果,算不上攀龙附凤的成功人士。
  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资助子楚,入秦行贿,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嗣,还献上有身孕的宠姬,把子楚照顾得舒舒服服。宠姬为子楚所纳,也就是培养了一只“凤”。攀龙附凤,一箭双雕,做成了一笔大买卖。日后子楚与嬴政先后即位,均任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号曰文信候,风光无限。对此,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批道:“大贾买得皇帝,又买得个皇帝儿子,大奇,大奇。”
  诗仙李白,并非一开始就是“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清高人士。初出道时四处请托,拜官谒贵,深谙攀龙附凤之道。他的名作《与韩荆州书》,对荆州刺史韩朝宗,极尽奉承:“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杰,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的前半生一心想当官,到了40岁之后才恃才放狂,傲视权贵,形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不羁。
  追名逐利是人的天性,但出名的方式千差万别。世间虽有陶渊明之辈急流勇退,归隐田园,视功名如粪土。但从其坎坷经历中依稀可见其在名利场中苦苦挣扎的痕迹。陶渊明出仕之前,为出生不久的儿子写的《示子》一诗中借叙述远祖陶舍辅佐汉武帝的故事,希望儿子也有“攀龙鳞附凤翼”的命运机缘。其实,表达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对未来命运轨迹的期望。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说君子最担心的是死后历史上无名,没没无闻,与草木同朽。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说的是下层寒士要想名扬千古,只有依靠达官贵人,否则就只能被埋没。所以,要想出名、提高身价,就得寻找方式,借助外力,抬高自己。
  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以及社会关系,用以充实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提高入仕的资本与赚钱的能力。所谓上君尽人之智,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前途”与“钱途”,这就是攀龙附凤,巧结贵人的真正意义。在现代社会,借鸡生蛋,傍大款、傍名人、傍权贵、傍名牌等出名的屡见不鲜。
  当今时代也一样,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有些人极有天赋,智商高情商低,有才、有能、有德,却一事无成,只能默默无闻地呆在角落中自叹怀才不遇;有些人资质平平,智商低而情商高,却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实原因很简单,情商高的人懂得攀龙附凤,巧结贵人;情商低的人则不懂个中的真谛。如果有贵人相助或伯乐赏识,就可让才华得到百分之百的释放,还能缩短成功的时间,加大成功的筹码。因此,要想成功,攀龙附凤,贵人相助,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贵人”并不都是指那些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权重势强的权贵之人,他们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你老师,也许是你的上司或推荐人。有贵人相助,对自己的事业或工作是极其有益的。
  由此观之,众多渴望成功、渴望攀龙附凤群体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造成皇帝的女儿严重短缺,供给不足,自然不愁嫁不出去。
二、皇帝的女儿是婚姻市场上的优质资源
  在封建时代,大多实行一夫多妻制,尤其是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个个倾城倾国,而且冰雪聪明。那么,皇帝的女儿是否也都是绝代佳人呢?我想,皇帝的女儿长相一般不会太差。从遗传学角度讲,皇帝的老婆、妃子都是绝代佳丽,基因很好,因此,皇帝的女儿一般而言,长相应属上乘。
  唐太宗曾为自己的科举制感叹: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矣!其实,封建时代,中国皇帝还应为选婚而感叹:天下美女尽入我宫中矣!
  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高度集权的体制,垄断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儿女的教育,可以选择最好的老师,所以,皇帝的儿女能享有同时代最好的教育。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公主,多数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皇帝的女儿无疑是婚姻市场上的优质资源,自身素质很高。当然,每天锦衣玉食,娇生惯养,也形成了脾气暴燥,任性胡为的坏毛病。
  在婚姻市场上,一般也遵循市场规律,婚姻资源的配置强调的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加之皇帝女儿的有限性,因此,可选择的对象就是天下才俊。
  所以,要想娶到皇帝的女儿绝非易事,你自己必需要有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英俊潇洒,还要才高八斗,忠于皇权。既要入皇帝的法眼,也要迎得公主的青睐,才能战胜众多的竞争者。在这场非对称的博弈中,最终获胜取决于你的硬实力和对方的偏好。如果你的供给能满足对方需求的话,均衡交易就出现了。其实,皇帝在为女儿选婿时,同样追求的是效用与收益最大化。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是士农工商,学而优择仕。抑制商品经济发展,刻意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但是百姓并没有完全被这种大而空的主旋律所蒙敝,嫌贫爱富仍是民间婚姻选择中的潜规则。能够娶到皇帝的女儿,自然是一些优秀男人的梦想。虽然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类似七仙女下嫁平庸的董永,白娘子爱上柔弱的许仙等浪漫故事,但这样的故事一般仅限于神话传说,反映的是一些男人的梦想、愿望,以及一些难于及第的落泊书生无法进入仕途的另类理想。即便如此,这些神话故事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为一般人难于看到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七仙女织锦,一夜成匹;白娘子盖房子,吹口仙气即成;没钱时,点石成金等等。
  另一类现象是,富家的千金小姐无意中救助了落泊潦倒的进京赶考的书生,最后是落难书生高中状元或进士,仕途飞黄腾达,迎娶美妙佳人。这类爱情故事很浪漫,从经济学角度看,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富家小姐,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具有利他主义精神;第二,小姐慧眼识英才,具有战略眼光,看到了落泊书生是只潜力股,成长性很好。因此,才女貌的背后实际上还隐藏着财的成分,所以,婚姻就如同选股票一样。如果落泊的书生不是潜力股,而是垃圾股,善良的富家千金绝不会与之私订终身。经济因素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如此不可轻视,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婚姻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恩格斯说:整个私有制社会,择偶制度都是以权衡利害为原则,也就是以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核心和首要标准。作为稀缺资源的皇帝的女儿,再加上至高无上的政治利益的诱惑,自然成了优秀男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当然,普通男人是不可望、不可及,只能做做白日梦了。
  同样在择偶的过程中,你的发展前景,长相、学识和气质,家庭背景等等,这些都是内生变量,只要你有较好的条件就不愁没有好的归宿。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行业有很多的竞争者,最好没人竞争,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垄断者,你消费者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过了这一村,就没有这一店。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我们对垄断深恶痛绝,但还是有不少行业和产品处于垄断状态,形成完全的卖方垄断。这些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就成了皇帝的女儿,根本不用担心嫁不出去,而且都能嫁得好,所以垄断市场的高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指令性配置婚姻资源
  出生在帝王家,对于女人而言,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不会像贫家女那样为了生存而奔波,不用为嫁妆而发愁;不幸的是,比贫家女更没有人生选择与自由的权力,常常是政治需要的牺牲品。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及其子女的婚姻几乎都与政治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古代这些金枝玉叶的千金小姐们,婚姻都带着些深厚的政治因素,一般都是嫁给大臣、贵族、大将,以姻亲来作为政权的屏障。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公主姻亲于稳定朝政而言,用处是相当大的。被指定为附马的人也心知肚明是政治婚姻,但一般都乐于接受,毕竟和皇帝多一层裙带关系也算戴上“安全帽”。
  对皇帝而言,为了政治的利益,女儿越多越好,只要需要,随便挑出一个来嫁出去,近则可以笼络权臣新贵,远则可以和亲边关,每一个都好嫁,都嫁得好。这样的例子,翻开中国历史,五千年少有例外。而对这些金枝玉叶来说,自己的命运自己却无法选择,整天除了祈祷上苍,不要嫁得太远,最好能嫁一个好男人,所嫁的男人老婆不要太多,仅此而己,别无他法。
  在中国古代,政治和亲是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战略。最常见的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给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具有政治与军事联姻的目的。封建时代的政治婚姻自大汉之后逐渐盛行,汉高祖刘邦首创和亲外交,以宗室长公主远嫁匈奴单于,其后是汉武帝刘彻,先后把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在汉代,最有名的和亲外交当属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至今还是和亲外交的美谈。
  到了唐朝,用于和亲的公主之多,可能是历朝之最。唐朝最著名的和亲有两次。一次是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远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另一次是公元709年,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迟德松赞。为此唐朝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下了“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宗室之女并不是真正的公主,只是要用于政治、用于外交时,才把她们破格提拔为公主。当然,这种提拨,既是对出嫁女子的安慰,也是对外方女婿的忽悠。不管怎么说,娶到大国的公主为妻,总是一种荣耀,一种资本,也就不管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了。
  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元帝国,虽然出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成吉思汗,也还是不忘和亲外交的怀柔政策,先后有三位公主嫁给高丽国王,其中还包括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位亲生女儿。
  当然,历史上的和亲外交中,也并非全是我们汉家皇帝、权臣做老丈人,也有做女婿的时候。比如在大明王朝,周边的小兄弟高丽国为巴结大明老大哥,就经常给皇宫里送高丽美女。清末袁世凯出任朝鲜监国,掌握重兵,平乱御倭,李熙王朝一次赠给美姬四人,其中一位还是李氏内戚,亦即“宗室出女”。历史上咱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朝鲜,明朝抗日援朝,清朝抗日援朝等等,这里面何尝没有松赞干布般尽女婿义务的成份呢?
  在封建时代,强权干涉男女婚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婚姻形式的特点是,婚姻当事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是外部强力促成,自己无法反抗。当然,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促成的聘娶婚姻,当事人也无权自行改变,但这两类婚姻形式所遭遇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一样的。强权干涉,是强力、暴力、权力、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姻,父母还可能照顾一下子女的意愿,而子女至少在口头上允诺父母,但凭父母作主。
  现在权贵豪富之家男娶女嫁很多时候也是这种情况的翻版,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年轻人的自主权还是很多的,父母并不能完全决定子女的婚姻。
  由此观之,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源自于市场供给短缺,形成了卖方市场。其实,经济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如此,每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同样是名校争相抢购的对象。一种商品供给不足,则门庭拥挤,互相抬价,会导致价格飙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有权.有钱就是牛
第2个回答  2013-09-23
难道你不想做驸马享受生活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