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存入声的,或自成一类,或因声母清浊的不同,分为阴入和阳入.广州话和博白话的入声进一步演变为三类或四类.而北京话古入声字的演变规律性不强,特别是清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几乎无规律可循.
  至於古代四声的调值,老实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过去也有人做过解释,留下一些资料,但都比较模糊.比方明代有个叫真空的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描写过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他说平声要念得很平,既不要低也不要高昂.这还好懂.说入声要念得短急,不要拖长,一发出就赶紧收住,这也还好理解.但关於上声和去声的描写就不好懂了.什麽叫“高呼猛烈强”?怎样是“分明哀远道”?令人难以捉摸.试想,古代既没有语音实验仪器,又没有音标符号,人们当然无法把音值记录下来.所以后来的人对真空的描绘都感到不满意.明末袁子让在他的《字学元元》中就批评说:“平固平也,上亦未尝猛也,去亦未尝哀也,入亦未尝短也.”袁子让,湖南郴州人,可能在他当时的方言入声已经不念短促了.袁子让认为真空的解释不可靠.他批评了真空之后,解释说:“大概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这就更玄了.袁子让怕别人不懂,又进一步引用别人的比喻说:“说者谓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zhù),其理近是.”拿不同的打击乐器的声音来比喻四声的调值,更令人莫名其妙.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刘复先生从法国,赵元任先生从德国,学了现代语音学回来,分别写了《四声实验录》和《中国语言字调的实验研究法》,才对汉语声调的调值作了科学的描写.接着罗常培先生做了一些实验,他们还研究确定且用“五度标调法”,这就是:5
  4
  3
  2
  1如北京的阴平是个高平调55,去声是个高降调51.但是这个标调法只适用於普通话和现代方言,对於古代还是用不上的,因为无法对古人的调值做出实验.关於古代的调类,传统上有个标法,即以手指调平仄,其方法是用左手拇指点食指根是平声,食指头是上声,无名指头是去声,无名指根是入声,这叫做“四角标圈法”,如下左图.如果分阴阳,标阳调时在符号下旁再加上一横,如下右图.
  下边不加一横的则为阴调.粤方言的入声有三个或四个的又该怎麽标法呢?那就再分左右,如广西博白的四个入声可以标成:
  广州话阳入不分上下,就只用向左的一种,即:□.普通话没有入声,阴阳上去四声用四角标调法即可标作:
  此外,关於声调,音学上还有平仄和舒促两种概念.促指入声,相对的舒声指平上去三声.舒促的不同实际上也是阴声、阳声和入声的区别.因为在区别阴、阳、入三类尾的情况下,阴声和阳声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即属於入声.
  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这就是说,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这也是诗词格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关於平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有专章介绍.我们掌握了古代的四声,自然也会分辨平仄.比如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c蚁c新c醅c酒,〖1〗仄仄平平仄〖1〗c红c泥c小c火c炉.〖1〗平平仄仄平〖1〗c晚c来c天欲〖〗雪,?〖1〗(仄)平平仄仄〖1〗c能c饮一c杯c无?〖1〗(平)仄仄平平第六节等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