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精忠报国、抗击金兵?

如题所述

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

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扩展资料:

岳母刺字:

岳母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深明大义,励子从戎,并在岳飞背后刺字“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岳飞把那人接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

当下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飞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

岳母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

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

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

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

岳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手软,故说不痛”。

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岳母将醋墨涂上,使之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8
岳飞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颇具传奇色彩的岳飞的一生,是爱国忠君的一生。他舍生忘死,一次次浴血疆场,只为抵御金寇,收复失地,迎请二圣还朝,维护宋王朝的统治。岳飞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缔造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所向披靡,令金兵闻风丧胆。他抒发壮志的绝唱《满江红》被后人广为传唱。然而他的报国之志却在君王的昏馈和奸佞的陷害下折乾沉沙。
岳飞的爱国之心,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有的拳拳赤子心;岳飞的悲剧,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悲剧。
12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民族建立了金国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亡了辽和北宋王朝,把黄河以北的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接着,女真贵族又提马南侵,把战火燃到江淮、川陕,直遏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面对外族的掠夺、侵略,南宋各族人民忍无可忍,纷纷投入反金的狂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忠君报国的民族英雄。其中最著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岳飞。
岳飞(公元1103年一1141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劳作之余师从射箭名师周侗和枪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他勤于读书,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在母亲姚氏的教诲下,岳飞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信念。自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到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的8年间,岳飞先后四次从军,跟随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抗击金兵。他背负着岳母亲刺的“尽忠报国”四字,满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但是由于他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加之南宋朝廷软弱腐败,岳飞的军旅生涯充满了艰难曲折。他曾因越职上书,反对朝廷避地东南而遭到革职;曾因率部擅自行动而险遭军法处决。但智勇双全的岳飞凭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凭着过人的勇力和超人的智慧,抗阻住了金军的铁蹄,也抗住了厄运的袭击,在挫折和困境中逐渐成熟起来。
1128年春(南宋建炎二年),岳飞跟随抗金副元帅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击败金军。7月,宗泽病逝。岳飞悲痛之余,暗暗立誓要完成宗泽的遗志。1129年(建炎三年),接替宗泽官职的杜充面对金军的大举南侵,决定丢弃汴京南逃。岳飞被迫随军退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这年10月,金军在兀术率领下,兵分两路,自长江北岸马家渡渡过长江。宋军的江防战线不堪一击,顷刻间土崩瓦解,杜充叛降。宋高宗赵构率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慌忙继续南逃。岳飞则以统制官身份串部自成一军,转战江南坚持抗金斗争。
1129年冬至1130年冬,岳飞率部转战广德、宜兴、常州、建康、泰州、楚州、承州等地。当时,各地经过全军扫荡,土匪横行,百姓的粮食、财物被洗劫一空,军粮不继,军心浮动。岳飞设法夺取敌人的给养来供给军食,自己跟普通士兵一样过艰苦生活。1130年正月,岳飞率军到宜兴驻守。他严格执行军纪,收编散兵游勇,安定社会秩序。这时的岳飞更加老练成熟,成为一个能征惯战的勇将,他的部属也锻炼成为一支斗志旺盛的威武之师。这年春天,在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金军不得不妄称“搜山检海已毕”,撤军江北。宋廷命令岳飞率部收复建康城。在历时半个月的战斗中,岳飞率领将士与金军交战数十次,杀敌3000余人,胜利地收复了建康。建康之战,是岳飞所部独立成军以来的首捷,它标志着岳飞已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主将。在游览宜兴西南张诸镇的一所寺庙时,岳飞满怀必胜的信心写下了《五岳祠盟记》,抒发了自己誓死抗金,迎还徽、钦二主,恢复故土的雄心壮志。
1130年7月,宋廷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之后又北进收复承州、救援楚州。然而由于轻敌等其它不利因素,作战失利,退守江阴。这时,宋金战争的态势出现了重大变化。1130年秋至1134年春,金军集中力量进犯川陕,江准地区,仅利用伪齐军队牵制宋军。南宋朝廷抓住这个机会,全力巩固江南,肃清内部。岳飞按照朝廷命令,剿灭了江淮匪帮,镇压了吉、虔农民暴动。在这个过程中,岳飞所部发展到近三万人。岳飞制订严格的军纪,无论亲疏,一视同仁。他处斩了违抗军令的虎将傅庆;斩杀了扰民并有叛变行为的士兵。
为了胜利完成北伐任务,岳飞严格训陈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他又根据敌人兵力分布,扫荡了开封外围。经过两个月的进攻,连克十几座城池。7月,金军与岳家军在郾城、颖昌进行会战。岳飞孤军深入,指挥若定,取得了大败金军的辉煌胜利。战后.金军不得不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等带领全部人马投降岳家军。龙虎大王突合速账下的心腹禁卫,也接受岳飞的旗榜,率部从北方来降。形势对岳家军极为有利。7月下旬,岳飞挥师直扑开封,决计一举歼灭龟缩在开封城中的金帅宗弼及其残兵败将。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朝廷,要求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人老巢),与诸君痛饮耳。”河东、河北的百姓翘首相迎。燕京(今北京)以南,金朝号令不行。金帅兀术不敢再战,只求能安全撤回北方。
正当岳飞准备收复开封时,高宗却在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12道诏书,催促岳飞班师,理由是“孤军不可久留”。事实上,赵构怕的是岳家军全胜,岳飞功勋太大,有益主之威,再加上倘若岳飞迎回二帝,赵构的帝位亦难保。而以奸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为金人效劳,以主和起家,岳飞得胜,他们性命难保。于是君臣两相勾结,一面勒令岳飞班师回朝,一面与金人议和。圣命难违,满腔热血的岳飞不禁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迫下令撤军。撤军前为防止金人偷袭,故意放出风声言称次日渡河。金兵连夜弃开封而逃,去北100多里。百姓们闻知岳家军将撤,都痛哭失声。岳家军走后,金兵重新夺占了郑州、颍昌、陈州、蔡州等地。
1141年4月,赵构和秦桧及其死党经过宫廷密议,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8月,赵构又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但是,赵构、秦桧对岳飞的迫害并未就此止步。他们炮制出岳飞策动兵变、拥兵自重、企图谋反的罪状,将岳飞逮捕下狱。在狱中,奸臣的走狗用尽酷刑,岳飞英勇不屈,拒绝承认所谓谋反罪状。1142年(绍兴十一年)的腊月29日,大理寺执法官再次威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岳飞知道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他仍然坚信自己抗金爱国无罪。他镇定自若地捉笔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遂慷慨赴死。
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2个回答  2018-04-06
是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
第3个回答  2013-09-18
岳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