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如题所述

骈文特点包括韵律、修辞、形式等。

骈文特点:

1、韵律;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2、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3、形式: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

4、别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四六文”“骈四俪六”。

5、概说: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6、产生:汉到六朝,散文“文笔”对立。“文”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笔”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骈散对举。

骈文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

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2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

骈体文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骈体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06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1、语句特点:对仗工整和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除了虚词和共有的句子成分外,上下句字数相等,句法结构和词性都必须相对。
2、 语音特点:声韵和谐
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并成为后来的词、曲、联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自由的。
3、用词特点:用典和藻饰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也即用事。所谓用典,即指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援古证今,本是一种修辞手段。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骈体文的概念: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第3个回答  2013-09-20
骈体文,又叫“骈偶文”、“骈文”,是和古代散文相对而言的。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在唐代就已提出。韩愈和柳宗元在倡导古文运动时,就把讲究骈偶的文章称为“时文”、“今体”,由此可见骈体文在那时的文体地位。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骈”是由本义“驾二马也”�《说文·马部》 派生出来的,即两匹马并行,后引申为二物相并。因此,“骈”用的是引申义。“骈”作为一种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

  一、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陋室铭》中就有这样两两相对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句子无论是实词虚词,句法结构,还是词性都比较对称,这样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与“散体”大不相同。综上所述,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二、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现以五字句为例: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不同;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而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式,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四字句中间插入一个虚词。

  除此之外,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骈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南宋齐武帝永明时期,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手段,那时出现了新体诗�又名“永明体” ,然后发展成近体诗�律诗 的声律。后来的宋词、元曲格律也受此影响。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而唐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平仄格律影响,也讲究平仄了。这就是说,在骈体文中,要求平仄相对。

  三、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

  用典又叫“稽古”,是引用的一种,这在先秦两汉的文章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未形成文体的特点,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刘庶凝《还乡梦·自序》 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就活用了?《宴子春秋》中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是也。”深沉含蓄地道出了远离祖国。在异域他乡的苦闷和自己之所以要回归祖国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归根的追求。

  骈体文在用词方面,除了讲究用典外,还讲究藻饰,就是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20
语言优美.以骈为主, 骈散结合,讲究对仗和声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