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筝的弦数?

如题所述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据此,最初的筝为五弦。三国时期,古筝完成了由竹制共鸣体转变为木制的过程,由于琴体的增宽和加长,已出现张十二弦的筝(《三国志·魏书》)。后经过800多年的流传,到了隋代才增加一弦,成为十三弦筝。在唐代的300多年里,古筝流行甚广,十二弦和十三弦筝长期并存,分别用于雅俗乐,在唐诗中有众多的描述。宋代传承了唐代的筝术,沿用十三弦筝。时至元代,民间出现十四弦筝,元顾英《五·山璞稿》中有:“锦筝弹尽鸳鸯曲,都在秋风十四弦”。史料记载中这一阶段十二弦、十三弦形制筝共存民间。到了明代,出现了十五弦筝,明朱载堉《明郑世子瑟谱》中曰:今官举十五弦,而后世多用十四弦者。清代筝继承了历代筝的艺术形式,至清末出现了十六弦筝。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九等多种弦制的古筝。现普遍流行二十一弦制古筝,这一古筝样式,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成为全国制筝的标准样式。 筝是我们较为喜闻乐见的弹拔乐器,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流行在当时的秦地,也就是当今的陕西省,所以筝又叫秦筝,同时因为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又习惯把筝称作为古筝,除此之外,筝还有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等种种别称。应邵《风俗通》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而东汉刘熙又在其著作《释名》一书中这样解释:“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史料中的记载足矣说明,筝是一种以本身的制作材料竹及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乐器,筝初时五弦,即民族音乐中传统的五声音阶“宫商角质羽”,后随历史的发展逐渐增加到十二十三弦,在魏晋筝又流传到日本,越南,朝鲜等地,到了唐朝的时候,筝的发展进入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从“花颜云鬓坐玉楼,十古弦里一时愁”的诗句中,后人可以了解到在唐朝十三弦筝已经非常普及,从“走马听秦筝,奔车看牡丹”的诗句中也不难看出当时的弹筝盛况,到了明清以后古筝逐渐增加到十六弦,新中国成立后,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良,从弦制上增加到21弦,从音域上增加到四个八度,音域增加了自然音乐的表现力也随之增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3
琴是代表中华民族韵的。儒家文化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所以古时读书人,但凡有点儿家世的,泰半操得一手好琴。古琴外形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可以说,古琴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处处体现了原儒充满自然性灵的生活理趣。 琴又叫丝桐,因为是丝弦与梧桐木所制。 琴书上说:“琴之为器,创自伏羲,成于黄帝,法象乎乾坤,用宣乎妙道,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而在所有这些手法中,最特别的应该是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走手音”是指右手弹出一音后,左手按弦的手指再向上或下滑动一或数个音位,形成音程的变化。由于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可达110厘米)故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余音绵长不绝。走手音使本是点状的音之间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其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造成超逸、脱出之势,从而表现其独特的幽深况味。一张好琴,要具备“九德”:一奇,泛音轻快,散音透澈,按音清脆,走音平滑二古,淳淡中有金石韵,清浊适中三透,发音响亮而不咽塞四静,琴面弧度平正,任何一点上不起砂声,音从琴内透发出来,而不是表面飘起的尖声五润,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六圆,声韵浑然不破七清,容易听清楚,无杂副音八匀,散按、与十三徽按泛的音色统一而无差异九芳,愈弹而声愈出,无弹久声乏之病 相传历史上曾有四具最负盛名的古琴:号钟、绕梁、绿绮和焦尾。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色宏亮,旋律悲凉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传说先后为伯牙、齐桓公所有。“绕梁”是楚庄王用的琴,取“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意,可见这琴音色的特别。传说楚庄王迷醉此琴,竟连续七日不朝,劝谏之下,只得命人将之毁去。可怜斯琴何罪!“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原为梁王所有,后因司马相如一首词藻瑰丽的 “如玉赋”,梁王以此琴回赠。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音色,使“绿绮”名噪一时,绿绮遂成古琴又一别称。李白有诗为证“蜀僧报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取材于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有关焦尾流转记录,到了明朝嘎然而止,无可寻觅。  古琴音乐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是故在艺术实践上,反映出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偏向优雅恬静的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是一种恬逸、闲适、淡定、深静和幽远的境界。因为清静,所以深远,又因深远而能容摄万象。沉浸其中,胸中自然而生无限深广敏锐,故能见微知著、心怀万物。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技巧和演绎,而在于心性和境界。古琴现存琴谱约数千首,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曲中孔子以幽兰自喻,还有《广陵散》、《潇湘云水》、《梅花三弄》、《流水》等。著名琴派则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以及近代的浦城派、泛川派、岭南派等。 瑟是五十根弦,后来瑟太大了,不好带,就把它变小了,就是筝。古筝的一般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古筝有雁柱,而古琴没有。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加上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所以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
第2个回答  2019-07-30
古筝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第3个回答  2013-09-13
古筝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