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和助听器有什么样的区别?

如题所述

您好,耳蜗和助听器有什么区别?
1、两者工作原理大不同: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被耳朵接收的最终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助听器-智能的声音放大器
助听器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放大器对声音电信号进行处理,主要是放大,同时进行降噪等优化处理,最后通过受话器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传到耳朵内。被放大后的声音可以被具有残余听力的耳朵所听到。
人工耳蜗-“里”应“外”合的电子耳朵
内耳的毛细胞不可再生,而电子耳蜗则是代替了内耳的毛细胞,起到声-电转化的作用。通过体外的言语处理器收集声音,体内的处理器进行编码处理,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电极刺激听神经,继续后续的声音处理过程。也就是说,人工耳蜗最终传递的是电信号,且无论是否有残余听力,人工耳蜗都适应。
2、两者适应人群不同

从两者的工作原理来看,使用助听器的前提是我们的听觉系统还具有残余听力,还可以听到被放大后的声音信号。通过纯音测听及其他听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听力损失程度。根据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平均听力损失,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当我们自觉听力下降时,听力损失的程度往往已经是中度了。
助听器的适应症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当成人听力损失为中度,儿童为轻度,即建议佩戴合适的助听器进行干预。但当平均听力超过80分贝,也就是重度或者极重度的听力损失患者,可以先尝试佩戴助听器,看助听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理想或者没有效果,则可以考虑人工耳蜗。
当听力损失过重,耳蜗内残留的毛细胞已经很少,甚至没有,那这个时候助听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果。可能您能通过助听器的帮助,让您听清少部分的对话,或者能感受到声音,但完全听不清楚;也有可能您只能通过助听器感受到振动。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时助听器的帮助有限。当助听器的效果已经很小或者没有时,我们应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以能更早地听清,更好地回归有声世界。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提高听力,全世界数十万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以上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1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声音信号。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可以将外界信号充分放大后,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使患者重拾声音。 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但由于助听器的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对声音信号的“保真性”不同。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人。且助听器的类型有很多,耳背机、耳内机、耳道机、隐形助听器,多种类型可选。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二十多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工耳蜗进展很快,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植入需要很严格的术前评估,有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人工耳蜗植入的。且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手术。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尤其是人工耳蜗,与健全人体耳蜗结构的精细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些差异。要经过很长时间,语后聋者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而语前聋者(小儿)则要经过2-3年的语言康复,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目前一个人工耳蜗的设备加手术费约需20万元左右,一个助听器价格则为上千到上万元不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0-14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助听器是利用人体本身残余听力提高人类感受语言能力。人工耳蜗是自身耳蜗功能代替,自身耳蜗功能是把声波转化成生物电能,通过听神经转到基底节,再到头皮感知语言的地方。
因为耳蜗部分功能丧失,所以选择人工耳蜗,因此根本区别是利用残余听力,或通过设备电信号刺激耳蜗毛细胞,产生类似于人体生物电的功能感知、语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