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萌芽于何时?茶具及饮茶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茶文化的摇篮:巴蜀。而真正的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法历史上的四次大的演变:1、煎饮法;2、羹饮法;3、研碎冲饮法;4、全叶冲泡法。 从网上给你找了一段文字,有兴趣可以看看: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1
天天整茶?啥时候人到?再不来就黄太难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