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风筝的人中》出现了几次?

如题所述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风筝的人中》出现了三次。

1、在阿米尔他们十二岁那年斗风筝比赛中,哈桑为阿米尔追逐那只赢得胜利的风筝时说的。

2、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这句一样忠诚的话揭开了阿米尔最痛苦的记忆。

3、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的时候说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不只是一个孩子兴奋时喊出的话语,而是一句耀眼的承诺,这句承诺纠缠了阿米尔大半生,直到他追回了当年遗失的那只风筝。

扩展资料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富人区,最好的玩伴是仆人的儿子哈桑。两人一起打水漂,看电影,参加每年冬季的放风筝比赛。

在一次追风筝途中,哈桑被一群坏青年围堵,他为了保护阿米尔跟坏青年结怨,随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而目睹了一切的阿米尔,却不敢作声,还因无法面对哈桑,想办法逼走了他。不久因战乱,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

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意外发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最后,阿米尔拼命找到哈桑的儿子,并设法把他带回了美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7

一共出现了三次:

1.小说最开始,阿米尔回忆小时候哈桑在追风筝比赛中对自己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2.哈桑在最后一次为阿米尔追风筝的时候,说了“为你,千千万万遍”。

3.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的时候,说了“为你,千千万万遍”。

扩展资料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移民美国。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与之后的美国为背景,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友谊为主线,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面貌、战争期间遭受的灾难与不幸以及人性的善恶,用温细的笔法、朴素的叙述方式,一点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故事,残忍却又美丽,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人至深,却又痛心至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风筝的人》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小说最开始,阿米尔回忆小时候哈桑在追风筝比赛中对自己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2.第二次是哈桑在最后一次为阿米尔追风筝的时候,说了“为你,千千万万遍”;

3.第三次是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的时候,说了那句索拉的父亲曾经多次对他说过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扩展资料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据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尔度过的日子就像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那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书中跟他的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努力创造新的生活。他和阿米尔一样,是一个来自于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房子很大,在那里能举行盛大的派对;他们还去帕格曼野餐。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追风筝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3次。

第一句:开头仆人哈桑为少爷阿米尔追风筝时所说,这句话表现出对朋友真挚的爱及对主人的忠心。

第二句:阿米尔另一位朋友法里德所说,这句话表现出法里德对朋友无私的感情。

第三句:阿米尔为身心遭到重创的哈桑遗子索拉博追风筝时所说,这句话表现出领悟、解脱、赎罪与爱。

扩展资料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创作背景

据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尔度过的日子就像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那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书中跟他的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努力创造新的生活。他和阿米尔一样,是一个来自于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房子很大,在那里能举行盛大的派对;他们还去帕格曼野餐。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

参考资料

《追风筝的人》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7

这句话全书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哈桑在打败最后一只风筝后说的话。

第二次∶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

第三次∶是阿米尔对以成孤儿的哈桑之子索拉博说的。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尔度过的日子就像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那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书中跟他的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努力创造新的生活。

他和阿米尔一样,是一个来自于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房子很大,在那里能举行盛大的派对;他们还去帕格曼野餐。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

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读者视线,就具有了独立客观的意义,不管作者的主观创作有没有意识到那些意义的存在,并不能否认它的客观价值。风筝是该书的灵魂,虽然只在小说的两个地方出现,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风筝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更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象征。

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跳出了一般个人与社会前台背景的关系,跳出了人和社会那种互相影响的从属关系,儿子与父亲、人和祖国就像风筝那样,互相挣脱又互相纠缠,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参考资料:追风筝的人-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