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象牙小秤称陀刻有唐朝李白诗句说明什么?

如题所述

在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于海口市博物馆中发现了两件象牙朝笏,两件笏板大小略有不同,一笏长56.5cm,最宽处8.00cm;一笏长56.00cm,最宽处7.50cm。两笏整体都呈黄褐色,造型为一弧形长板,上窄下宽,俱为方首。笏身光素,质地细腻,有较为明显的牙纹和使用痕迹。笏,又名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用具。古时大臣朝见君王,双手执笏以记录上奏内容或旨意,以防遗忘。此外笏板在大臣面奏时还可遮住脸面,以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自身谦卑。从明代的官制礼仪来看,两件象笏应为明代五品以上官员使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笏板最早起源于用于书写的竹、木片,也即简牍,可随身携带的竹、木简牍则称为笏。据先秦典籍《礼记·玉藻》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史记·夏本纪》主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笏的礼仪之用和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一样是来别等级、明尊卑、崇王权、防僭越的:周天子用的是美玉;诸侯是用象牙;大夫用竹,但可装饰带有斑纹的鱼皮;士也是用竹,其下端可以用象牙。天子笏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其中间一段宽三寸,诸侯的笏上端要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笏上下两端都要削减六分之一。《芈月传》的历史背景为战国末年,此时礼崩乐坏,秦国已僭越称王,所以其大夫执象牙笏板确有可能。此外,诸侯、大夫和士除却朝见天子,参加其他礼仪性活动如射礼、在太庙中行祭礼时也可以持笏。

至唐,《唐会要·舆服志下》记载: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诏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且一例上圆下方。唐宋时期重要场合一般都要笏板,以便于礼官安排座次,也便于相互辨认。元朝象笏仍然被使用,尤其在祭祀中,依据祭祀等级不同,象笏使用数量则不等。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明朝官场生活中,象笏已然是身份的象征,除了一品至五品的文武官员仍以象牙为笏之外,品级不同的仪宾、命妇也俱以象牙为笏,以示显贵。明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文中的象笏应与市博所藏形制大体相同,可知在明代,象笏是可以世代传承使用的。市博所藏笏板在历史沉浮中也曾几易其主,在民间几经碾转,后被馆长慧眼识得,才征集至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相逢行》
  作者:李白
  相逢红尘内,
  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
  君家阿那边。
  其他关于“红尘”的诗词:
  1、《好事近回首出红尘》
  宋朱敦儒
  回首出红尘,
  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
  惯批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
  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
  2、《水调歌头•向红尘里》
  宋•曾布
  向红尘里,有喧呼攘臂,转声辟众,莫遣人冤滥、杀张室,忍偷生。僚吏惊呼呵叱,狂辞不变如初,投身属吏,慷慨吐丹诚。仿佛缧绁,自疑梦中,闻者皆惊叹,为不平。割爱无心,泣对虞姬,手戮倾城宠,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负冤声。
  3、《醉花阴•红尘紫阳春来早》
  宋•王庭珪
  红尘紫阳春来早。晚市烟光好。灯发万枝莲,华月光中,天净开蓬岛。老人旧日曾年少。年少还须老。今夕在天涯,烛影星桥,也似长安道。
  4、《虞美人•红尘匹马长安道》
  宋•蔡伸
  红尘匹马长安道。人与花俱老。缓垂鞭袖过平康。散尽高阳、零落少年场。朱弦重理相思调。无奈知音少。十年如梦尽堪伤。乐事如今、回首做凄凉。
  5、《感皇恩•健卒走红尘》
  宋•史浩
  健卒走红尘,芝封飞到。金缕斜斜印三道。舞鸾翔凤,犹带御炉烟袅。茜衣新象笏,银章好。对此况当,莺花缭绕。画栋翬翬映蓬岛。绣帘初卷,共指松椿偕老。浩歌拚烂醉,金尊倒。
  6、《朝中措•红尘光景事如何》
  宋•张抡
  红尘光景事如何。扰扰利名多。若问侬家活计,扁舟小笠轻蓑。一尊美酒,一轮皓月,一弄山歌。选甚掀天白浪,未如人世风波。
  7、《鹧鸪天•插脚红尘已是颠》
  宋•陆游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