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人解释出自《千字文》的“磻溪伊尹,佐时阿衡。”是什么意思?

在《千字文》中找到了一句“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很难理解。

释义: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

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周兴嗣《千字文》

原文节选: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白话译文:

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齐桓公匡正天下诸侯,都打着“帮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号。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

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兴嗣创作了《千字文》。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纣建立了周朝,伊尹辅佐汤王推翻夏桀建立了商朝,他们都是天下治世的能臣。

周成王占领了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齐桓公安抚了天下诸侯,都打着“帮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号。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没有被废掉,傅说帮助商君武丁兴盛了商朝。贤才的勤奋谨慎,换来了百官的各安其位。

扩展资料:

详细解析:

从这里开始举出一系列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经过,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故事。

第一个出场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

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帛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著过《周易》。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

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立为国师。

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国先后归顺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完成了对商的战略性包围。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

吕尚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吕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字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12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意思是: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

注释:

磻(pān)溪:指姜太公吕尚。吕尚在磻溪钓鱼,遇文王,拜为太师,辅佐周武王灭商。

伊尹:原为有莘(shēn)氏女的陪嫁奴隶,商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辅佐商汤功灭夏桀。

阿衡:商朝官名,相当于宰相。《诗·商颂·长发》:“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则是专指伊尹。

这里所说的是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经过,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故事。

第一个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帛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著过《周易》。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立为国师。

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国先后归顺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完成了对商的战略性包围。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吕尚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吕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殷商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就是汤王的厨子。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你就知道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

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

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中医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说,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千字文》在内容上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练。它的长处后来为《三字经》所吸取。

第3个回答  2013-01-14
磻溪对应佐时。
伊尹对应阿衡。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磻溪的姜尚辅佐明君,伊尹做了商朝的阿衡。
姜尚在磻溪隐居,文王访得之,以为国相,呼为尚父。故而此处磻溪,代指姜尚。佐时,辅佐明君,顺应天意,谓之佐时。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又名挚),有莘(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
耕务农。 阿衡为商代官名,师保之官(相当于后世的太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