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要求对还是不作要求对

如题所述

应该是”不作要求对“,”不做要求对“的说法是错误的。

“做”侧重于具体对象或产生实物的活动,就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动作性较强;“作”多用于抽象对象或不产生实物的活动,就不可见,是抽象的,动作性较弱。

要求这个行为是属于较抽象的,所以应该是”不作要求对“。

扩展资料:

”做“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zuò,汉语中的常用动词,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由没有到存在之间的过程;做就是造,产生这个东西的意思—做生意、做饭、做工、做鬼脸等。

作,汉语一级字,读作zuò、zuō,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开始治卜龟,《仪礼》有“ト人坐作龟”之语,此字正是ト人用刀刮削、钻刻龟甲,然后灼烧,视其裂兆进行占卜之意。引申指制造、起始、兴起、发作、作为、写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7

不作要求。

在公文写作中,由动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宜用“作”。例如:

(1)现在请李市长作报告,向大家介绍本市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

(2)他从温室里取来两类幼苗作比较,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3)应当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



(4)这个瓷瓶是不是唐代文物,要请有关专家来作鉴定,才能下结论。



(5)只得到一个方面的信息还不够,要根据几个方面反馈的信息来作判断。



由名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宜用“做”。例如:

(6)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做功课,然后帮妈妈做家务。

(7)专家讲解这种山羊的养殖办法时,老王边认真听边做笔记。

(8)这个村子里的人,很会做生意,有的还到欧洲做买卖去了。

(9)您这是做好事啊,一点儿没给我们添麻烦。

(10)第二节课后,学生们都来到操场上做体操。

此外,跟在动词后,表示“成,成为”时,宜写成“作”。例如:

(11)人们把她比作和平的天使。

(12)孙悟空变作一个小妖精混进魔窟。

(13)当地人把岛上的山称作“笔架山”,因为山形像书房里搁毛笔的架子。

(14)妖怪一看不妙,忙化作一道白光逃走了。

(15)虽然你是无意的,但旁人很容易把你的举动理解作有意而为。

(16)这些钱就算作给你的酬劳吧,回到家替我向你爹妈问好。

扩展资料:

从起源来说,“作”字出现很早,甲骨文中就有,而“做”字则出现较晚,明代梅膺祚编撰的《字汇》才收入。《字汇》解释“做”字时说:“做,俗作字。”意思是,“做”是“作”的俗字。俗字开始是手头写的不规范的字,后来渐渐进入书面语。在方言中,有的地方“作”跟“做”不同音,而普通话中“作”跟“做”读音相同。

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四字格”成语中,多用“作”。如“作壁上观”、“作威作福”、“弄虚作假”、“为虎作伥”等。如今,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中,一般用“作”,如“作罢、作答、作梗、作古”,而口语中常说的较通俗的词语一般用“做”,如“做伴、做梦、做人、做生意、做饭”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跟“做”的用法(语文信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