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总司令一生结了几次婚?

如题所述

朱德总司令一生结了5次婚。


一、萧菊芳:(1885—1919),朱德的第一个妻子。云南昆明市人,祖籍江西,昆明师范学堂毕业并留校任教。1912年秋与朱德结婚,1919年6月病逝。她与朱德生有一个男孩,取名保柱(即朱琦)。她去世后,保柱由朱德的第二个妻子陈玉珍抚养成人。

二、陈玉珍 :朱德第二个妻子,四川南溪人。朱德的第二个妻子。朱德元帅前一任妻子萧菊芳病逝以后,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与陈玉珍结婚了。1922年夏末,朱德离开四川前往上海寻找革命道路。后又前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欧洲。从此,朱德和留在四川的妻子陈玉珍再未见过面。

三、贺治华:原名贺稚番,女,四川开江县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朱德的第三任妻子,朱敏的生母。与朱德离婚后嫁与他人。


四、伍若兰:(1906年3月 -1929年2月12日),朱德的第四任妻子。革命烈士,湖南耒阳县(今耒阳市)城郊九眼塘村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农会妇女部部长。 1928年3月参加红军。先后担任过耒阳县妇联主席、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等职。

五、康克清(1911年9月7日—1992年4月22日),原名康桂秀,江西万安人,朱德同志的夫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

扩展资料

一、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伍若兰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在圳下战斗中陷入敌军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1929年2月12日 ,年仅23岁的一代女英豪,被惨杀于赣州卫府里。

二、1937年,康克清同志历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组织股长、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中共中央妇委会委员,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伍若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康克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朱德总司令一生结了5次婚。
萧菊芳(云南人,1916年,病故)
陈玉珍(四川人,1922年,失散)
贺治华(四川人,1926年,分手)
伍若兰(湖南人,1929年,就义)
康克清(江西人,1992年,逝世)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第2个回答  2021-03-16

第3个回答  2021-03-30
第4个回答  2018-03-31
摘编自《开国元勋家庭生活:帅府家风》

朱德一生曾经有过六次频繁的婚姻,当然也曾拥有个六位年轻漂亮的妻子。但他为自己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一脸的沧桑,一身的硝烟,一次次丧失家庭、一次次重铸婚姻,他读一读他的一生的婚变始末,或许你更是嘘唏不已。

朱德曾经有过六次婚姻

原配夫人刘氏(刘从珍)

刘从珍,四川仪陇人,朱德大舅的女儿,亦是他的表妹,生于1884年8月14日,长朱德两岁,1905年,由父母作主,把他大舅的女儿刘氏许配给他,并于这年九月完婚。

第二年春,朱德不顾生父朱世林的强列反对,在席聘三老师的帮助下,毅然外出求学。三年后又离家远赴昆明,再也没有回来过。

婚后刘氏虽然一直独守空房,但却任劳任怨,精心侍奉老人,深得朱德父母喜爱。绩麻纺线,挣取零用,从不写信向朱德要钱。三十年代中期,朱家祖坟三次被发。善良的刘夫人,从此有生之年吃斋念佛,祈求朱德一生平安。

1958年2月,刘氏在孤独中病逝,享年74岁。病逝后朱德的儿女还曾为嫡母送葬……

朱德的第二位妻子是云南姑娘萧菊芳

萧菊芳

1912年秋天,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不久,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朱德的第三位妻子是四川姑娘陈玉珍

第二次婚姻,让朱德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家庭生活。

1922年夏天,追求进步的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临走前,朱德接到川东军阀杨森的电报,杨森邀请朱德到重庆作客。于是,朱德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这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

朱德的第四位妻子是四川姑娘贺治华

贺治华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失败婚姻。这段不幸的婚姻,在朱德的心灵上留下了很大的创伤。所以,朱德对外从不提及,他们的亲生女儿朱敏,也不愿提及。有关历史学者讳于领袖、讳于君子也甚少涉及。

贺治华曾是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的教员,开朗、漂亮。其兄是朱德的手下和好友,也是他们相识的介绍人。

1922年9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朱德远赴德国,随行的除了好友孙炳文,还有女友贺治华。在柏林,朱德幸会周恩来。同年11月,36岁的朱德在周恩来、张申府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朱德和贺治华再结良缘,并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

1925年7月,朱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局驱逐出德国,前往苏联。在苏联,朱德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军事,不久,贺治华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生下了女儿朱敏。四十岁得了一个千金,朱德格外高兴。他为女儿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四旬,以表达他四旬得子的喜悦。而贺治华觉得有点土气,又给女儿起了一个带点洋味儿的名字——菲菲。

1926年5月,党决定朱德回国,去四川万县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

为给母女俩的生活创造一定的方便,临行前的几天,朱德千方百计设法为她们准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归国前的夜晚,朱德紧紧地把襁褓中的女儿抱在怀里,一遍遍用他那宽厚的大手轻抚着女儿娇嫩的小脸,一种别妻离子的凄楚陡上心头。

朱德回国后不久,俩人因政见不同而分手,这段婚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朱德的第五位妻子是湖南姑娘伍若兰

伍若兰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这是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即兴写的一首诗,同时,它也是一首睹物思人之作。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这源于朱德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

朱德和伍若兰的相识过程,很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和储琴相识的一幕。

1928年2月15日,42岁的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湖南耒阳古城。朱德进城时,突然看到街道上一位年轻女子边跑边喊:“乡亲们,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打败了章家梅的常备队,解放了耒阳城。为了欢庆战斗的胜利,大家快到城中广场参加军民大会!”

朱德仔细一瞧,只见这位姑娘高个大脚,体格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是和他母亲很相似的一个姑娘。

这位奔跑宣传的女子就是年轻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在衡阳女子三师读过书,是当地有名的女秀才。 朱德和伍若兰可谓一见钟情。

不久的一天,朱德把伍若兰叫到部队驻地进行了一次长谈。朱德告诉伍若兰自己以前结过婚,然后,详细讲述了他的家庭和婚姻。

对此,伍若兰坚决地表示说:我不在意你的过去,只要你现在诚心诚意地爱我就行了。我真心爱你,是永远不会变的!

一双草鞋和一双布袜子,这是伍若兰送给朱德的定情物。

三天之后,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

4月28日,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宁冈砻市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这期间,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协助他工作以外,还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当时,井冈山被敌人重重包围,交通阻隔,消息十分闭塞,想了解山外的情况很不容易。为此,朱德交给妻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调查井冈山内军民的详情,收集红军歌曲、短诗、歌谣及战役、战斗简况等;二是搜集敌占区的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情况。

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了整个山区,边调查边搜集宣传材料。为了给朱德提供情况,她派人化装成老百姓混到敌占区弄来一些报纸。夜幕降临后,她坐在油灯下,整理简报或者抄写文章,给朱德参考阅读。

1929年1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军转移到井冈山以外。一天,朱德和小股部队正在小庙里休息,突然被跟踪而来的敌军包围了。

情况非常危急。伍若兰望着丈夫,坚定地说:“我和警卫班的同志掩护你突围!”

伍若兰使尽全身力气,把朱德推出庙门外,说:“你快走吧,再迟了会出事的!”

朱德突围后,伍若兰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了,并惨遭杀害。残忍的敌人用大刀砍下她的头,并将其头颅解送长沙,挂竿示众。

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详情,朱德泪如雨下。一朵兰花被敌人摧残了,这也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朱德的第六位妻子是江西姑娘康克清

康克清

康克清在一篇文章中说: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说:“朱军长来了。”以前,我还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呢,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现在有机会亲眼见到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我挤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着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个像农民一样的军人最终成了康克清的丈夫,他们携手走过了47年的婚姻历程,坚韧而执著。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对于自己的选择,康克清曾坦率地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1929年底,43岁的红四军军长朱德在井冈山与17岁的女战士康克清结为伉俪。

康克清在回忆自己的婚姻生活时曾说:

“1939年冬天,朱老总五十三岁寿辰。记得我给他写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害。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还有,你见书便读,学而不厌,总是前进着,提醒同志,督促同志,爱护同志……”这是我当时的认识,也是我现在的认识。几十年过去了,后来的生活实践更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