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榫卯结构与斗拱结构

= =||谁能详细给我讲一下.还有区别.

古建筑榫卯结构
1、穿斗式 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 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干阑式: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始见周代铜器,到汉代其特点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结构包括:斗:立方块上开是自口,位于下昂翘之间。升:立方块上开横向口,位于栱头上。昂:斜出的梁桁。栱:曲木如弓,与枋平行。翘:曲木如弓,与枋垂直,与栱相似。坐斗:斗之特殊类型,全攒斗拱最下之座托。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主要构件: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
.4、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5、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6、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7、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
另外,倒座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如果说房屋的位置(尤其指朝向), 还是与正房相比较来讲, 正房是座北朝南,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倒座房", 也就是座南朝北啦.在北方的民俗中,倒座房是不吉利的表示.
E.1、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二者之间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的叫地栿。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结构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在星马的众多庙宇中。斗从外观上。抖拱当当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的用途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1

榫卯: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斗拱: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到承重作用

第2个回答  2013-09-21
榫卯式建筑其部件连接处分为榫头和榫眼,将两者结合即完成连接;斗拱式建筑连接处采用托槽式连接。古人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一克水泥,惊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