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电视剧里面男演员的头都是阴阳头,有的电视剧里面演员前额有头发,为什么弄得不一样?

还有,台湾电视剧的里面演员为什么不剃头

满州人的风俗与汉人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民间流传“十从十不从”民谣,“从”指服从满清统治,按照满清的规矩办;“不从”指依旧按照明朝汉人的规矩办。最常见的内容版本为:
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
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服明朝衣冠。
阳从阴不从:既然“生从死不从”,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红黑帽打扮。
老从少不从:孩子年少,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旗人的规矩办。
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要求穿着的衣服,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
仕,宦从婚姻不从: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礼,仪保持汉人旧制。
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由明改成清,但官号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文字语言不改,仍用汉语。
“十从十不从”只是民谣,未见于正式命令或明文规定,其中颇有含糊、重复、矛盾之处,对其内容和含义往往有不同解释。如另一版本有“官从民不从”一条。而每一条具体所指,到底是广义的风,俗,制,度、还是具体的服装发式、还是都包括,并没有明确说法和统一标准。比如:
最后两条“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明显与服装发式无关。
“仕宦从婚姻不从”也有解释成婚礼时新郎穿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的凤冠霞帔的。
“男从女不从”,指女性可“不从”;第七条“娼妓从而优伶不从”,娼,妓一般为女性,又必须“从”,两条互相矛盾。
“优伶不从”,然而顺治十年,京师逮捕了两个因为扮演旦角而没有剃发的人,清廷因此下诏:“剃头之令,不遵者斩,颁行已久,并无戏子准与留发之例。”可见优伶亦没有被允许留发。
有人认为这是出于明降臣金之俊或洪承畴的建议而制定的政策,然而这种说法没有充分根据。
也有学者认为,并无这样的政策,只是由于女子不常出门、棺,殓别人不易见到等原因,所以这些地方能够保存部分汉族传统。
因为“十从十不从”而得以残留的汉族服饰,也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而逐步满化。
满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这在多本书中都有记载。如万历二十三年,朝鲜使臣申忠一路过赫图阿拉,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载:“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海外散人著《榕城纪闻》:“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时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今人们在电视清装戏中常常看到的只剃半个头的样式,史实是把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铜钱面积大小的一片头发。那种只剃前半部分头发的发型到清末清廷衰弱后才慢慢出现,而那种发型如果放到清初则是死罪。因为清初推行剃发易服时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即使剃了头发,但剃的头发太少,留的头发太多,仍要斩首。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就因为剃发不够多而被杀,他的家人、邻居、当地官员也都受牵连获罪。当时的男子不得不“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
故而,清初时发型普遍为金钱鼠尾式。清中叶后,出现了留发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日本《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其中蓄发部分从清初的一个铜钱大增加到了四五个铜钱大,但仍然远少于清末及现在清装剧留半头的发型。
根据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写实画稿,可知迟至1793年时,清人所留头发仍然极细极少,与现今清装戏中的发型不同。
清朝虽然改换了满族服饰,但衣服所用材料和图案则受到了明朝汉人及中原华夏汉人传统文化之影响。满族在关外的传统服饰简朴,材料也多用貂皮、东珠等关外土产,进关后则大量采用汉族的丝绸锦缎。清朝官服上的补子沿袭自明朝,庆典时王公大臣所穿蟒袍的图案也承袭明朝而来。此外满人服饰也从关外时期利于骑射狩猎的紧窄样式,演变成与汉人服饰相近的较为宽松样式。入关后的改变被认为是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清朝始终未改服饰制度,被认为在汉人文化影响下,使原本满人服饰瘦窄的风气荡然无存,这种现像被认为是文化融和使然。
清朝虽然禁止穿汉服,但皇帝本人、或其亲近之人得到特许者却可不受此令限制。雍正尚未继位时,已令画家为自己绘制了多幅汉服画像,画中不但自己身着类似汉服的服装,其他人物也身着汉族传统衣冠。继位后亦是如此。如《十二月令图》、《十二美人图》、《胤禛行乐图》、《雍正耕织图》等。乾隆也曾多次诏令当时的画家名手为他绘制汉服画像,如《清高宗秋景写字图》《喜晴图》《松石流泉间闲图》《观画图》《行乐图》《临项圣谟雪景图》。
乾隆年间,曾有人劝清高宗恢复汉服。高宗本人喜爱汉服,当时的满族老臣对此不满,表示:“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最终高宗下令不可恢复汉服,“衣冠不可轻言改易”“不为获罪祖宗之人”。当时虽然皇帝可以穿着汉服入画,普通百姓如想模仿却是大罪,如德清李某之子,请人画了一副自己身着汉服的画像,消息传开后有人去官府告发,官府克日就要提讯,某子到处贿赂,花费了数千两银方得无事。
清亡之前出现了剪辫的刍议。率先剪辫的是海,外,华,人及留,学,生。1898年1月(农历除夕),新,加,坡华人组织华人剪辫会,并登报倡议集体剪辫,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争议。赞成剪辫的理由有:辫子不雅;辫发一般不洗,会发臭;辫子容易绞到机,器,里很危险;辫子像禽兽的尾巴;辫子像铁链,等等。主,张,维,新的康,有,为也向光绪帝建议过剪辫。留学生回国,便将剪辫的风气带回了国内,主要流行于新,兵,与,学,生,中,但此种做法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有些留学生回国之后,甚至不得不装上假辫子。1905年北,京,警,务,省敕令天,津,警,察,署所属宪兵悉“行断发改著洋,服”,也拟定“派遣外国之委员,概行断发洋装云云”,唯当时慈,禧,太,后仍在世,在保,守,势,力反对下仍未全面实施。鉴于学,界和军,界,剪,辫,成,风,各,级,政,府多次下令禁止剪辫,然而令行而禁不止。1907年5月6日,清,中,央,政,府首次下达禁止剪辫的严,厉,命,令,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僧、兵丁,均即斥革”。但形势变了,此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像清初那样控,制,人,民的发型,即使在清,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赞同剪辫的一股势力,如陆军部尚书荫昌、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外务部尚书邹嘉来、度支部尚书载泽、法部尚书戴鸿慈等均支持剪辫。1909年时任军咨大臣的载涛更是提出:“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1910年10月咨,政,院通过剪,辫,易,服,案,广东更先此一步,官,民争相剪辫。
而1895年台,湾,日,治,时,期之后,薙发并未如同列三大陋习的缠,足、鸦,片一样,受到日,本,人严格取缔,因此台,湾,人多为自发性主动剪去辫子。服装的转变也产生了变化,逐渐的可见到中式穿着、日,式,和,服,甚至上,半,身,和,服,下,半,身,中,式,宽,裙的组合。不过在教育史料方面有另一种说法是,日本曾为了不要让台,湾,学,生再做“清,国,奴”,曾厉行“断,发”及“放,足”规定。不过反引来台,湾,人,民,内,心的痛,苦,挣,扎,及,反,抗。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7
很简单,这样的情形只出现在港台演员中,他们不愿意为了一部片子剃头,剃了头就没法同时接别的片约了。
那些港台演员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第2个回答  2013-01-07
根据时间的不同而不同的。。七十年代前的清代剧几乎没有发,八九十年代渐渐开放为头上有发,后面才是阴阳头了。现在有的剧里甚至出现“金钱鼠尾”。
第3个回答  2013-01-07
其实吧是一些清宫剧舞蹈我们了,清朝的时候满足贵族是有头发的,只有汉族人是留头不留发,才会弄得这样!!!你去看看那些清朝官员和皇帝的画像,仔细看都是有鬓角的!!
第4个回答  2013-01-07
其实满族人当时都是只在头顶上留一个铜钱大小的头发,然后帮一个辫子。
出自 纪连海 百家讲坛里提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