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

如题所述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8
很多时候大家对于一种事物不了解,只靠想象,
再加上有些电视或电影对心理学进行夸大,造成了很多人总以为心理学是一种超能力!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而心理学的研究涵盖多个方面,有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性别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
第2个回答  2013-09-02
5 / 9
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 91. 群体极化:小集团决策过程中的一种观点极端化的现象。 92. 群体盲思(群体迷思):
93. 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94. 认知(cognition)是获取、组织和应用感官信息以及知觉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来
自环境、过去经历以及其他诸如计划和决策之类的精神活动。 95. 认知保守倾向是指,即使导致某种信念的信息被证明是完全不可信的,人们仍然会
墨守这一信念,而且可能正是那个最初提供这一信息的人在死死坚守。 96. 认知刚性(Cognitive Rigidity):那些正在经历严重压力的人倾向于遭受严重的认知
障碍,包括创造性和对付复杂性的基本认知能力受到侵蚀。 97. 认知失调: 98. 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是试图想起储存在记忆中的什么事却提
取不出来。
99.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人对自己进行评价,有时有客观标准,
有时没有客观标准。当没有客观标准时,把自己与别人相比时唯一可用的方法。人们经常从他人身上直接获取行动的线索,而且他们非常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人们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描述人们如何进行此种决策和判断的最精细的理论就是“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是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4年提出的。
100. 社会地位假设(social status hypothesis)主张赋予男性性别角色比女性性别角色更
高的评价,男性如果从事女性刻板定型行为则被看作降低了他的社会地位,而女性完成男性刻板定型行为则被知觉为提高了她的社会地位。
101. 社会范畴化:我们通过将个体划分进不同的范畴,即社会范畴化,以简化我们的社
会知觉。
102. 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人们把自己和别人
分成群体来组织社会环境。最简单和最有说服力的分类形式包括判断别人是否与自己相象。这种分类是从“我与非我”到“我们与他们”的导向发展而来的。 103. 社会化:从个人来说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
说,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104. 社会交换理论:指两个人之间在注意、信息、情感和恩惠等方面的交换。
10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指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
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106. 社会流言假设(social gossip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语言能够得以进化的原因
在于,它有利于大规模人群之间形成亲密关系。 107. 社会情感: 10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最先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及其助手在20世纪60
年代从刺激-反应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而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 109. 社会性懈怠(social loafing):当人们作为群体的一员做一件事时,就不会像自己独
立完成时那么努力。
110. 社会易化: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次(Robert Zajonc)发现,对于那些简单的、
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

6 / 9
有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那么好。他将这一效应称为“社会易化”(social facilitation)。
111.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指因他人在场或他人行为而引起的个体行为变化。 112. 深陷泥潭:这种机制被称为“诱捕”(entrapment),指“一个决策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人们持续提高对已经被证明是失误的先前选择行为的忠诚度,目的是使他们以前的投入显得合情合理。” 113. 升华(sublimation):升华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 114. 生还内疚(survivor guilt): 115. 生物偏向效应(Biological biasing effect):出生前的雄激素或雌激素会对个体的身体、
神经系统和以后的行为模式的发展产生微妙影响。一些研究者认为,生物偏向效应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思维能力,女子属于“左脑型”,男子属于“右脑型”。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机械式学习,右脑在空间推理上占有优势。 116. 施虐恋:凡是向所爱的对象喜欢加以精神上或身体上的虐待或痛楚的性的情绪,都
可以叫“施虐恋”。 117. 施舍疲劳症:
118. 时间与决策压力(Time Perspectives):决策时间同样受到严重压力的影响。在时间
和压力之间具有双向关系。一方面,决策时间短暂和危机界定的特征可能会增加压力,管理者在这种压力之下进行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压力层次会提高时间的突出性并歪曲自己的判断。
119. 事后聪明式偏差(hindsight bias)或“我早就知道一起”效应:事后聪明式偏差是
这样一种倾向,它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120.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第一个证据获得的权重高于其本该获得的权重。其成
因可能是:初始证据会形成一个观点,这一观点会使对后续证据的搜索及解释出现偏差。
121. 受虐恋:凡是喜欢接受所爱对象的虐待,而身体上自甘于被钳制、与精神上自甘于
受屈辱的情绪,都可以叫受虐恋。
122. 衰老的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 of aging)是女性衰老带来的困扰远远多于男性
的现象。
123. 睡眠者效应是指信息并非立刻产生说服力,因为没有紧随信息之后而发生即刻的态
度改变;然而,在间隔了一段时间之后,信息就变得有说服力了。
124. 顺序效应:人们的答案可能受到问题或者选项顺序的影响。这些影响通常很小,但
在某些情况下,其影响却可能非常深远。比如说,如果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同一主题,而且回答者需要表现得一致,那么回答者就会照着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思路来组织后一个问题的答案。 125. 酸葡萄心理:心理学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
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之为“酸葡萄心理”。它用来解释合理化的自我安慰,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
126. 隧道视觉指决策者认定其他人的关注点与自己相同。于是,他不仅试图判定对方的
行为对他关注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认为达到这样的目标也是对方的目的所在。
127. 所有权依恋症: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它对于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
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不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我们或许就会对它过度热爱、依恋,我们对它的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其固有价值。这可以称为“所有权依恋

7 / 9
症”。
128. 态度是关于一个事物的立场。
129. 甜柠檬心理指美化得到的东西的心理状态。 130. 同情—利他主义假设:当你对他人产生同情时,这种感情就会产生一种提供帮助的
动机。
131. 同性竞争(intrasexual competition): 132. 投射(projection):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结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
133. 突出因素效应:相对而言,突出的、易得的、生动的信息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134. 图腾崇拜:
135. 拖沓(procrastination):指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目标的非理性行为方式。 136. 维特效应(the Werther effect):一种社会模仿现象。典故源于14世纪德国文豪歌
德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饱受感情挫折的虚构人物维特最后因感情受挫而自杀。此书问世后,立即引发当时的一阵自杀潮。
137. 污名化(stigmatization)是指某人的社会范畴将他们置于比主导群体成员更低的地
位,进而导致人们将消极特征(或刻板印象)归于他们。 138. 无法识别的相关(invisible correlation):我们可能会对一些现实存在的相关视而不
见,这个现象被称为“无法识别的相关”。
139. 无批判接受顺言:是指人们容易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奉承或赞扬。 140. 稀有原则:我们更喜欢追寻一些难以获得而不是容易获得、稀有而不是寻常的事物,
所以当在人群中对有限资源创设出竞争的背景时,我们将变得更容易顺从。这种心理激发了稀有原则的运作,它使我们更加珍视并希望获得那些难以得到的东西。 141. 习得性无助:人们在最初不受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
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
142. 相关错觉:两个不相关的变量给人造成了它们相关的错误印象,这就是一种“相关
错觉”(illusory correlation)。
143. 相似性效应:在诸如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能促进友谊。 144. 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向上比较(upward comparison):社会比较的
两种方式。
145. 象征:是教抽象的感念可以取得具体的表现方式,约言之,使感念有所附丽。 146. 歇斯底里人格: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新鲜、惊险和刺激,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
和内心的呼唤。他们讨厌传统、束缚和既定的规律,害怕自由受到束缚,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147. 心理定势是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当原来
的规则在新的情境中不适用时,心理定势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148. 心理图式是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149. 心理学家谬误(The Psychologist’s Fallacy):心理学家在研究中遇到的困境,他总是
将自己的立场与他正在报告的心理事实的立场相混淆。 150. 行为恒常性:“一旦人们开始以某一特定方式行动,那么他们会趋向于保持这种行
为方式”。
151. 行为陷阱(behavioral trap)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人或群体从事一项很有前景的
工作,最后却变得不尽人意并且难以脱身。
152.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s)是一种简单化但被广泛接受的信条,
即认为男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

8 / 9
153.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是属于这个性
别的适当行为。 154. 性别刻板定型(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认同的关于女性和男性的观念和态度。 155. 性差别主义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导致的偏见,它可能指向女性,也可能指向男性。 156. 性选择理论:
157. 需要层次论(亚伯拉罕·马斯洛): 158. 虚假意见:如果人们对一个问题所知甚少,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受到语境和顺序变
化的影响。如果人们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一部分人会表现出完全可塑性;在某些特别的询问方式下,一部分人会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但实际上他对此并不真正了解。这种看法被称为“虚假意见”。 159. 选美比赛博弈:
160. 选择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是指人们倾向于有选择地搜索支持当前信念的证
据,因此,人们会通过让自己暴露在预先就知道会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下来维持自己的信念。 161. 选择性记忆: 162.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指在一个环境中的学习对另一个非常不同的环境中
的学习或行为产生了影响。 163. 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
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者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164. 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就是
“羊群效应”。
165. 依附理论(attachment) 166. 以牙还牙策略:
167.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
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
168. 异性选择(intersexual selection),或叫“择偶偏好选择”:
169.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知觉其他人种或种族的面孔时产生的“他们
看起来都一样”的偏见。
170. 抑郁现实主义理论(depressive realism theory):在认知和控制等方面,抑郁者往
往比非抑郁者有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171. 易得性直觉:因为明显的或者突出的配对更容易进入我们的记忆,因此会高估它们
出现的频率。 172. 意识流:
173. 意象(image)是各种知觉的集合,它使我们理解世界。 174. 因果关系错觉: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其中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
件产生的原因,但人们还是常常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等同起来。 175. 忧郁人格:忧郁人格者害怕变成独立的自我,担心走出被保护的世界的恐惧性特征。 176. 有序原则(order principle):当我们所遇到的两个证据的顺序本身不具有信息价值
时,那两个证据的顺序就不应该对我们的最后信念强度产生影响。 177. 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一种错误知觉。当月亮在地平线附件看着较大,而在
头顶位置时看着较小的感觉。
178. 运动定势是指准备好做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快速反应。 179.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晕轮效应是指从某一件单一的事情就形成对某人的印象的

9 / 9

效应。“一个特征就告诉我所需了解的全部情况。” 180.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
时候,人们通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 181. 正例谬误效应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的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
的知觉错误。
182. 证实偏好(confirmation bias):人们总是去证实规则而不是证伪规则。这种倾向被
称为“证实偏好”。
183. 政治事件中的虚假意见:政治论战的结果往往都是由一个差距很小的百分比来决定
的。因此,虚假意见对许多政治事件具有决定性影响。一般来说,那些对某一问题知之甚少的人加上那些对此闻所未闻的人,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绝对的对数。„„“政治文盲”现象的存在,使得解释有关外交和军事政策的公众意见变得更加困难了。 184. 知觉(perception)指的是对感知输入的一种解释。知觉运用信号和符号来理解和
区分感觉。
185. 知觉定势是指准备好在特定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 186. 直接情感:是指直接起于善、恶、苦、乐的那些情感。
187. 注意(attention)就是通过感觉、已储存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对大量现有信息中
有限信息的积极加工。
188.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自利性偏差引导人们将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
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 189. 自然选择理论:
190. 自我(self)是每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反映我们对自身身份意识的象
征-符号建构。
191. 自我暗示是“一个人对自身进行的思想灌输”。
192. 自我表露是人们将有关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给另外一个人的现象。 193. 自我偏见:指人们倾向于在成功时比在失败时承担更多的责任。 194. 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 195. 自我实现的种族刻板印象:
196. 自我实现预言,或皮格马利翁效应(Pigmalion Effect):指人们相信他们自己可以,
或在别人领导下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197. 自我羊群效应:这发生在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的好或不好。 198. 自我知觉(self-awareness)是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特质、感觉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199. 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感。 200. 走面子技巧(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当人们对于
一个较大的请求说“不行”之后,他们往往会对一个比较适度的请求说“行”。
☆希望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23
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4个回答  2013-01-09
撇开学术的角度,释放内心,让人更好地处理与人的关系,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是日常心理学的关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