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结婚习俗?

如题所述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现在聊城结婚的具体细节,供你参考: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4
“过年理财”之结婚:人生一大喜 花费知多少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乃人生一大喜事。2007年,我市共有55946对新人登记结婚。结一次婚到底要花多少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根据各个时代、各地风俗和新人双方家境的不同,婚嫁花费也有所不同。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婚嫁花费在不断提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人们将“三大件”与结婚联系在了一起。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八仙桌、大圈椅、大柜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再到现在的“有车、有房、有存款”,外带婚纱照、酒宴、蜜月旅行。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大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结婚消费水平也可谓是“水涨船高”。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八仙桌、大圈椅、大柜头
“一张八仙桌,两把大圈椅,一个大柜头(衣柜,通常放在床头)。”家住山陕会馆附近的米老太太,今年已是82岁高龄,谈起其结婚时的事情,老人向记者细数着她结婚时的“三大件”。
“当时,大都是古装打扮,新娘凤冠霞帔,而新郎则身着一身长袍,上身穿一件短马褂,结婚过程中还有锣鼓、唢呐声来烘托气氛。”对于自己当年结婚时的场景,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老人说,新郎迎娶新娘用的是花轿。至于新娘、新郎装,有钱人家是自己来做,一些穷人家都是租借的。记者跟老人讲,现在也有用花轿迎娶新娘的,老人笑着说,现在那叫“时尚”。
并非每个人的婚礼都这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老人说,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举办这种热闹场面的婚礼,很多是两个铺盖卷放在一起,就搭伙儿过日子了,结婚就两个字“简单”。
谈起当时的结婚花费,老人说,结婚事宜通常都是由长辈安排,具体花费多少,年轻人一般都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费数额不如现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家住古城区的刘女士,是1965年结的婚。“那时候娘家陪送的是一铺(一床褥子)、一盖(一床被子)和一个箱子。当时,已经不时兴花轿了,也还很少能用上汽车,都是用自行车迎娶新娘。”“当时,婆婆家兄弟姐妹多,新房只有一间,放下一张简易床,外加一张桌子后,就再也放不下什么了。”按习俗要三天回娘家一次,但回来后发现房间里的桌子不见了,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张床,原来才得知桌子是从邻居家借来的。刘女士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时丈夫是工厂的工人,平时穿的都是蓝色的工作服,结婚那天,丈夫穿的上衣和裤子都是借来的。
刘女士说,当时一个人每月的工资大概是25.5元,买件内衣都是要精打细算一番。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也没觉得有多苦,也感觉挺开心的。
住在龙山南区的李女士与丈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结的婚。当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已经较为流行。但上班时自己已经攒钱购买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所以结婚时也便没再重复购买。
“算来算去,男女两方加起来也超不过500块钱。”李女士说,结婚时丈夫是用吉普车迎娶的她,在当时,结婚大多是用自行车,谁家结婚要是用汽车接,会引得满村的人出来看,婚车比新娘还要受关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电、首饰、摩托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件”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当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三大件’基本是必备的,这三样齐全了,成家的条件才算是具备了。”1985年与妻子结婚的张先生说。
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则也变成了结婚必备品,电视机也逐渐由黑白变成了彩色,摩托车逐渐取代了自行车,而录音机也逐渐被组合音响代替。
据市民李先生讲,当时,结婚花费少则几千元,多则已达上万元。费用可根据双方的家庭条件进行支配,婚房也大多是单位分房,对于结婚的年轻人来说,尚不存在购房压力。
从两个铺盖卷放在一起就算完婚,到如今买房买车备嫁妆,我市的婚礼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在结婚随礼上也能体现出来。
1965年结婚的刘女士说,当时送的东西挺有意思,也特别符合当时的时代特性。单位同志结婚很流行“凑份子”。单位里有同事结婚,大家一个科室或七八个人凑钱给其买东西,作为大家参加婚礼的随礼。一般都是每人出0.5—2元,买的东西也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有镜子、床单、枕巾、被面、暖壶、脸盆什么的,也有少部分人随礼钱。
而据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礼钱已发生的太大的变化,结婚随礼,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已不足为奇。
21世纪:房子成花费“大头”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房子堪称结婚花费中的“大头”。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即使婚礼程序、新房布置等一切从简,仅房子这个“大件”也仍会使结婚的花费居高不下。房子问题,使不少年轻人将婚期不断推后。
采访中,不少还未结婚的年轻人表示,现在,结婚花费中,买房、装修、家具、家电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个不少人称之为“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为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而房子则是重中之重。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就很难把结婚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10月,小高与男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拍婚纱照1600元,买金银首饰8000多,家具15000多元,酒席……”小高说,结婚时,在装修、购买家电家具、拍摄婚纱摄影等方面,均是以我市中等消费水平来进行的。但在结婚花费中,购房、装修、购买家具家电占了较大比例,特别是30多万的房子,占有花费“大头”的绝对位置,当然,这一项花费,绝大多数人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
26岁的小张早就有了结婚的打算,但房子成了大难题。“什么时候办喜事,日子定下了吗?”最近半年来,这一问题已经被身边的朋友问过无数次。“我现在就是在等房子!”小张的回答干脆且直奔主题。
现代结婚凸显“个性化”
“结婚花费被推向了一种高度,我们也只得跟着走下去。”对于结婚,小张着急新房的安置,更对结婚花费有些无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简朴的婚礼并不太容易见到,超支消费婚礼正在普及,有些甚至导致新婚夫妻以及整个家庭债台高筑。但在很多的人思想中,结婚是件很累的事情,原因是忙于这些结婚的套路,应付结婚繁琐的程序。
“并不是花钱越多,婚礼办得越好!”我市婚庆行业协会、双喜礼仪庆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冯振东认为,结婚应该让新人把他们的心情和意愿在一个何时的场合进行表达出来,并使这一幸福与家人共同分享。
据其介绍,我市婚庆行业协会自2007年3月份成立至今,尚处于萌芽状态。但相比三五年前,我市的结婚习俗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对于婚庆公司,现在的年轻人认知度也比较高,很多年轻人都渴望自己的婚礼变得简单且有意义,而不是被一些传统的习俗所套牢,搞很大的排场。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举行一个婚礼仪式,亲朋好友欢聚庆贺一下是应该的。但应本着婚事新办的原则,力求节俭和文明。”对于婚礼,聊城婚庆网的工作人员姜百涛与冯振东持有相同的观点。
“可以说,现在的结婚已经不再存在固有的模式了,正在逐步走向个性化。节俭、文明、健康的结婚消费方式应该进行倡导。而集体婚礼,花轿、公交车、自行车迎娶新娘……这些新出现的结婚方式正是对此最有力的说明和最直接的体现。”冯振东说。
未来结婚消费呼唤理性

结婚费用越来越高,虽然和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关系,但同时也与青年男女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年轻人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愿意多花点钱好好办一办,“一生就这一次,大家都这么办,我们也不能落后”的心理十分普遍。
2008年,被称为“奥运结婚高峰年”,2008年8月8日,既是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开幕之日,也是“3个8”相连的吉利日子,而之前一天(8月7日)则是传统的“七夕节”。目前结婚人群主要集中在25岁至30岁之间,上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已经逐渐达到法定结婚年龄,预计未来几年结婚消费仍会较快增长。2007年,我市共有55946对新人登记结婚,相比2006年增加了1187对。我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预测,在2008年,我市将迎来“80后”群体又一个结婚高峰期,婚庆市场消费也将达到又一个历史新高。
对此,有关人士认为,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无论是谁,都想把自己的婚事操办得热闹些、体面些,这无可厚非,但不应进入盲目攀比、空讲排场的误区,而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确定结婚形式和花费数额,进行理性消费。与此同时,如何引导年轻人科学、健康、合理消费也十分必要,树立一种理性消费的理念,凸显节俭的重要,会使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朴素而有意义的婚礼。

参考资料:http://www.lcxw.cn/Html/lcyw/082409424570094_3.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