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语文中的探究题型

如题所述

是高中语文么?
如果是,这样的题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只在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出现,分值8分。
想做好这样的题,首先答案的字数要够,这样才能保证你给阅卷人足够的信息量,才能让阅卷人感受到你认真的态度。
1.先用一句好话鲜明的表现你的立场,比如是赞成还是反对,是从哪一个方面选择论述,这要看题目的要求。
2.一定一定要结合文本继续深入的探讨。如果是小说就要用文中的情节或相应的描写印证你的观点 ,如果是散文就要用相应的语句等说明,如果是人物传记就要用传主的生平事迹去支持你的观点。
3.结合实际,谈谈从现实生活角度获得的启示,或者对中学生的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30
一、探究能力层级阐释:
F、探究 ——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这是200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考纲新增的能力层级。

探究的内容分析: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现代文阅读的探究能力,一是指探讨文本本身的主旨、为表达这个主旨所用的手法等等,一是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原先推断是放在科学文章板块考查的,但是由于目前新课改的推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也开始考查推断和想象这种探究能力。

二、概括分析题与探究题的区别:
例: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试题。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命题1: 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分析题
命题2: 你认为,孔子热衷仕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题

三、探究题解答实例:
例1:(2007年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例2:(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
(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例3:(2007年湖南卷)《忆刘半农君》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答案启示】
1、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
如例1答案就分散在《叶圣陶在四川》文本的第1-5段。先分析题目中叶圣陶诗句的典故及用典的深意:“塞翁失马”——要求自己不要太在意个人得失;“孺子牛”——勉励自己要甘做人梯。第1段写叶圣陶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既充满爱心,又讲究方法;第2-4段写叶圣陶和朱自清的友谊,这个与“孺子牛”关系不大;第5段主要表现叶圣陶作为编辑,“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作为编辑中的长者,热忱帮助青年编辑。第1段和第5段表现出他甘当“孺子牛”的襟怀。

例2(1)是一道很典型的探询象征意义的试题。本题的取答区间在文章的第1段,在叙述完对黑暗的恐惧后,作者写道:“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 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整体观照全文,会发现文章中的“灯火”使用了象征手法,其象征体是灯火,本体是“真情和温暖”。
例2(2)取答区间在文本的第三段。文中已经指出“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承认作者的批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说,“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命题者让考生想象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如何,这是一种延伸性想象。但是又不能脱离文章的观点乱说,还得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来的观点要与文章内容有某种联系。就文本来说,这种想象应该强调人生态度的积极性。

例3是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评价鲁迅对刘半农的感情,首先要弄清文中表达的感情基调:刘半农是鲁迅的老朋友,《忆刘半农君》又是鲁迅受朋友之请写的纪念刘半农的作品,所以,感情基调是褒扬,所有的评价都应该从这个基调出发。在文本的11段,鲁迅自己用“因为”一词带出了“朋友的憎恶”的原因。表面上是批评,实际上是关心,是充满关切之情的批评;是希望刘半农永远是战士,是肯定刘半农过去的清白。

3、解答探究题不像解答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回答的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四、解题方法归纳:
1、认真审题,读懂文本主旨:
立足文本这个根据地,搞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搞清文章结构后再答题。
2、细心阅读,留下思维痕迹:
根据问题,在试卷原文上圈点关键字词句。
3、语言比对,细究用词差别:
结合文本内容分点逐一阐说。
4、言必有据,考虑答案周全:
把圈点出来的原文的关键字词句尽量组合在自己的答案中,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必须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