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理解美德即是知识

如题所述

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名言
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

这句话出自苏格拉底的对话录《论美德》。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只有拥有了美德才能拥有知识,没有美德是无法获得知识的。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扩展资料 关于教育的内容,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到底如何解释
老羊发一下我自己关于这个问题整理的笔记吧,认识你自己 1.“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来研究自然。

2.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部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相。

德性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把内在于心灵之中的原则称作“德性”(arete)。“德性”指过美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

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与“认识你自己”的关系它们是两条遥相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

命题的意义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无人有意作恶)。
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选自柏拉图的《美诺篇》。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当然,逻辑仅仅能构造理论的形式,因为逻辑只是形式,形式中的实质内涵有赖于认识的发展。比如在划分“善”的来源时,苏氏采用“天生”与“教育”的两分法,显然是一种认识的局限,所以后来科尔伯格就面临了惯偷“知而行窃”的诘问。因此,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对于我来说,解读《美德即知识》原译文是一种比较艰苦的建构,而在这个建构中,我感到意义建构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意义要素的输入与表征,另一个是意义要素的格局排布。谁为前提,谁为主干,会有一种关系选择,这个选择很可能是遵循一种大脑既有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是一种类似化学溶液在小树枝上不断析出固着的过程。而忽视这种关系选择,理解就发生困难。接着的问题是:儿童建构的过程是完全同型于此呢,还是另有特点?
知识即美德什么含义?
今天,一个偶然,点开了“苏格拉底”百度百科.我惊呆了,原来 我的知音竟然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哈哈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去年、前年,我发表在天涯的《命运从这里开始--解读 现实游戏规则》曾写着:“…在更短的时间,吸收到更多的智慧,人生必然是高效率的.所谓智慧,不过是掌握更多事物发展的游戏规则罢了.…谙熟到了游戏规则,还需要励志、激励吗?一些被大众评为品德高尚的大人物,并没有人励志他们、激励他们要那样的行为.是他们清楚,他们该走那样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符合他人游戏规则的行为,他人就会说那是有道德的行为.道德、品德高尚,不过是游戏规则而已.…有些看来相当棘手的事情,却有人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摆平了.有些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结果闹出人命.种种事物现象隐含的游戏规则,读懂了多少?前些年,曾发生多起惨剧新闻‘一伙人、甚至一家人,仅仅为了要看某个电视频道,导致争吵,结果大打出手,闹出人命.’都是因为对人的游戏规则欠缺了解,所酿造的悲剧.…不把人当人看,得把人当人对待.至少,表面是个人,理当享有人的相关待遇.不然,结局会更糟糕.刚看到新闻,‘妻子岳母不带小孩被男子勒死’.那都是把人只当人、只当某个角色看待,所酿造的悲剧.对‘人’这个物种,了解不全面,导致的.人不是只有人的属性.…第二章 认知自己2.气质、性格。

(3.)自信的关键起点在Q友微博看到‘不给别人犯错的机会’,通过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改为‘给别人犯错的机会是自己愚蠢’.…(5.)耶稣 认‘罪’的智慧承认自己,接纳一切,坦荡面对,何须畏惧?原来如此,难怪耶稣要众信徒认罪,昭示着大智慧呀.可是,好像他没有剖释获罪的缘由:欠缺认知,不明事物发展的游戏规则,不循规则,必然犯错,罪有此生.是故,耶稣说罪恶人生.人生是罪恶的.不循规则,即不走门道,必然撞墙,因为门不在那,那幅墙上‘门都没有’.这叫不循规则,必遭惩罚.罚必遭苦受难,因此,佛陀说苦难人生.人生是苦难的.如何离罪?如何脱苦?我不习惯于宗教信仰,我只忠信于事物的发展规则,现实中的游戏规则.由于耶稣与佛陀对自然世界事物发展规则的高度认知,对现实游戏规则的高度认知,最终‘双双获得了离罪离苦’.心路通,路路通;心路不通,无路可通.通晓游戏规则,遵循规则,走门道,不碰钉,不撞墙,无犯错遭罪,无受罚苦难,没有烦恼,活出自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离罪离苦.…”前天,我正在笔记本上写着:你有无穷的智慧待开发,而我能够协助于你把智慧调动起来,解决正待解决的问题;请问,你玩过游戏吗?(“上帝”是“世界”这个“游戏”的总开发工程师,同时是“超级玩家”.)你玩过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吗?(上帝都无此缘分)你能设计创造出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吗?(上帝都做不到)再问,你可知道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你要玩的游戏吗?当中的游戏规则,你都精通了吗?我的生命,专门为解读现实游戏规则而存在…。
美德和知识哪个重要 谈谈你的看法
都很重要,当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美德在渐渐的成长,是那种你触摸不到的东西,当然社会需要的是知识人才,但是美德要建立在文化知识之上,拥有了美德才能创造社会,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知识是改变命运改变社会进步的前提,21世纪重要的是人才,人才就是知识,为什么现在的社会虽然进步很快,但还是有一些违法份子阻挡着前进,就是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美德都没有,让我来谈谈知识和美德哪样重要,我只能说两样都重要,美德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美德与知识都是这个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东西!不过相比之下,我更看重美德。
应怎样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关于社会的分层?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 *** 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太多自我主意)。
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到底哪个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
都是他提出的,是一组命题

首先,美德即知识,就是说美德是一种知识,一种认识.这与古希腊的社会意识有关.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人有利的,就不会有人不去做.植根于这种信念,苏格拉底认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为认知的原因,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美德,或者没有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

反过来,就有了“知识即美德”.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掌握了关于美德的知识,他就能自觉地实践美德,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里的知识,如楼上所说,是指对于“德”的知识.

在这里,后来说的知识和意志还没有被区分出来.亚里士多德清楚的认识到了,懂得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别,才明确把二者分开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