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普通人读哲学好像会使人变得更抑郁呢?

如题所述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们先纠正一下问题:不是普通人读哲学会让人变得更抑郁,而是所有人读哲学都会让人感到抑郁,没有什么普通不普通的,因为人不应该分等级。

纠正完问题之后,我们开始说正题:人读了哲学之后会不会变得更抑郁呢?

其实是会的。

因为很多所谓的哲学家,他们身上都充斥着悲剧色彩,一生都演绎着悲观主义,最后的结局不是疯了,就是自杀了。

比如说尼采,梵高,海明威,三岛,川端,法捷耶夫,还有其他的一些哲学家,离去的理由也是让人难以置信,据说柏拉图是死于虱病,赫拉克利特是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等。

总之他们离开的原因五花八门,甚至让人难以置信。

在很多哲学家身上都会看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悲观主义。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看清人生的真相,而人生的真相就是以悲剧垫底。

人生的过程中,即便充斥着某一阶段的风光、富贵、荣耀等,但是人生的多数时刻,都会经历痛苦,经历悲剧,每个人的人生都无一幸免。

所以,当一个人逐渐的走向哲学的时候,自然会增加一些抑郁的情绪,哪怕有一些哲学的智慧是让我们抛开情绪看待生活,但是也不免会产生抑郁思想。

有的人是先看到哲学之后才看到悲剧,但是更多的哲学家,是因为先看到悲剧之后才开始去 探索 哲学。

佛教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带着三分病去修行。

一个人身处在富贵和顺境的状态之中,他从来不会去思考太多和人生相关的事情,而且更不会深度去思考哲学的问题。

就好像一个人正风光的时候,每天忙忙碌碌的都是为了工作,白天忙工作,晚上陪老婆陪家人,甚至是陪小三,他的时间被那些五彩缤纷的世界占有,没有深度思考的机缘。

然而,修行是需要机缘的,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之后,他才能真正的有时间去反思人生,这个时候就是修行的开始,也是和哲学结缘的开始。

不管他经历的是身体的病痛,还是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只有经历了痛苦之后,才会触发他去思考的心思。

而且人在痛苦的时候,才会更为清醒。

一个痛苦的人,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一定比那些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思考的人,要更深层一些。

所以哲学的伴侣其实就是悲剧,你见过有几个人活的开开心心,整天没心没肺的去思考哲学呢。

对于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人会因为痛苦而走向哲学,痛苦相伴的自然是抑郁情绪,而一个人也会因为哲学,而看见人生的本质,看到悲剧垫底的人生真相,这个时候也会让自己增添了抑郁的情绪。

所以哲学的伴侣就是抑郁,即便很多人认为哲学能让我们看清人生的真相,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变得更释然,就像佛道两家思想所说的,能够以自己的无常之心,无为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但是与此相伴的,最多的则是对于生活的坦然和内心的没有压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从哲学中找到一种比世俗更快乐的快乐。

如果你读哲学感觉抑郁,那你完全可以选择暂停阅读。

这并不是贬低,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因为水浒里,多是绿林好汉,做事全凭个人喜好,冲动易怒,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难免会有仿效的情况发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就影响了很大一批80、90后。

至于《三国演义》,大多“老奸巨猾”之辈,足智多谋又善于阴谋阳谋,老人家也很容易“学坏”。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该读的书籍,如果哲学使你抑郁,那么你就可以停下来了,不妨再等个几年,再看不迟。

如果还是想看,那么不妨听我说上两句我的看法。

如果不去查阅关于“哲学”的定义,你会怎么理解这个门类,以及“哲学”这两个?

如果去听一些老学究来解释它,那么你多半会听到各种关于哲学的不同种类,不同主义,之所以会有抑郁感,是因为我们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控性。

如果不去看关于生命的哲学,或许可以摆脱这种抑郁感。很多年轻人读生命哲学,我很不理解, 明明是朝气蓬勃的年纪,非要去读这种剖析生命和灵魂的书籍,自以为可以提前了解生活的真谛。

但其实,这就是揠苗助长。

通常我们生活中口口相传的“哲学”,其实已经足够受用,如果不是特别有需要,我不建议年轻人看这类书。

这么说,好像我对“哲学”有什么偏见,并不是,很多时候,伴随着我们阅读过程中,很多内容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范围,就会令我们对其产生一种“玄学”或者“神学”的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哲学”囊括的知识面太过庞大,说它包含了其他所有知识门类也不过分。

我们读哲学,首先需要清楚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你是要去探究宇宙奥秘,还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敢保证,大部分人的初心根本不是为了看这个。

我们想要看的是什么?说白了,其实就是想要了解更深层次一些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背后,往往就是人性,仅此而已。

比如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最不能够忍受的,就是身边的人比你过的好。

这就是“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哲理”,我相信,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这种表达。而不是生命因何而来、为何而去,我们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死,灵魂去哪了。

活都没活明白,哪还有时间去考虑死后的事?你信用卡还了吗?房贷交完了没?

另外,其实《道德经》也是一本哲学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在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那为什么我们读道德经不会感觉抑郁?

因为你看不懂!

不奇怪,我觉得我们的东西很好,不想懂的人,永远不懂。想懂的人,只要愿意花时间研究其中真意,就会像剥开洋葱的过程一样,绝对一层比一层“辣眼睛”。

中西方关于“哲学”的说法其实是有出入的,西方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个意义、那个意义,这个本质、那个本质,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历史 ,浓厚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其实早就把这些看起来玄奥的东西,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来下了。

比如西方国家口中的:“宇宙充满奥妙,我们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甚至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但这样的话,换成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八个字:“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以,到底是“哲学”把我们变得复杂了,还是我们把“哲学”想的复杂了?

你一定要随着这种压抑的思绪沉入其中,弄的自己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别人打你,你觉得无所谓疼痛,别人诋毁你,你觉得无所谓名誉。

在我们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却可以很快乐;但我们越是长大,就越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是在找答案,找原因,在找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不停的思考,也会发现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邪恶,比如人性的扭曲,堕落。

思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而不是陷入问题。

很多道理,身边就是,不必去刻意深究,很多时候一缕晚霞撒下来,你会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悲观。

所以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和柳飘飘坐在海边时,才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哲学的内核也是悲剧。但我们难道就因此悲观吗?

有生命才有哲学,而生命本身就是坚韧不屈的积极乐观的象征,如果从坚韧不屈中只看到苦痛和低迷,那无疑是对它的一种误解。

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思考,仅此而已。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关人性,人性里必有善恶之别。

读哲学使人抑郁,此话不假,但哲学也让人在抑郁的时候更加明白生活的真理。

哲学里包罗万象,有不少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也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现实主义……

无论哪种,哲学带给人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思考。

思考得越深入,想得越多,自然也会越“抑郁”,但内心也会看淡很多东西,活得越通透。所以,我以为, 哲学其实是把双刃剑,使人抑郁,又让人脱离抑郁。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哲学是探究生命与人本性的终极问题。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有不同的声音,也探讨过无数次,也有不同的意见,终究没有定论,其实这种探讨本身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对于人性的研究,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生活的真谛。

人到底应该怎么活,如何活,追求的是什么,最终又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去到哪里……

这一系列的问题从始至终跟随着人类的一生,世世代代不停歇,没有答案,却又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追问。

就好像越追究越郁闷,越没有答案越沉沦。

在探究的过程当中,人们会发现很多我们思考的问题的一些阴暗面,还有很多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却一次次被证实它的正确性。

有些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越接近真实越抑郁。

2、爱好哲学的人大多孤独,喜欢独处,安静,沉思

基于哲学的本质属性,大多爱好哲学的人本身性格就是喜静不喜动的。

他们往往最喜欢,也不太被外人理解的做法就是——独处。

他们会很享受这种独处的安静环境,很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思考,去钻研学习,去探究一些常人不太想的问题。

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幸福的,但是,长时间下来,这种特性会慢慢变得孤独,会在自我的世界里得不到外界的理解与认可,也会发现这个世界和宇宙不太如自己当初期望的模样,甚至是越离越远,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承受力是有极限的。

我们之所以会看到有很多哲学家最后都郁郁而终,正是他们内心苦闷找不到地方发泄,但又痴迷于哲学的世界里,于是恶性循环导致他们的世界是灰暗的,抑郁的。

3、哲学本身的问题

并非是读哲学导致人抑郁,而是哲学本身的导向让定力不够,和自己所选哲学的范畴跟自己的价值观大相径庭。

当自己的认知和自己所选择哲学的观点有了冲突时,一般人们会偏向于否定自我,而相信权威。

这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心理落差,认为自己以前的认知都是错的 ,怀疑自己以前所受到的教育毫无用处,原来自己活了这些年还没搞明白最本质的问题。

这种自我否定本身会使人产生抑郁。

所以, 并非一切哲学都适合所有人读,也并不是所有哲学你都非得去认同。

和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接近的,你可以选择性的看,若有不同的意见,也没必要很快的去否定自我,而认同书籍。

人类文化的进步都总是在摩擦与碰撞中一步一步的产生和进步的。

可以肯定的是, 喜欢哲学的人一定喜欢思考,也更了解人性,对于外在事物看得更加通透,对于人性看得更加明白,运用好哲学,就会好好的过一生,不会在乎虚无的物质世界,会更加注重精神世界与内心的感受。

哲学有一股力量,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

这个是肯定不会的,因为普通人不会去思考哲学问题!

如果思考了还抑郁了,就不是普通人了!哲学的本质上是人类自身与世界本性的问题,你觉得普通人会涉足?连个方程都不见得解得顺畅。对哲学问题,有几点拙见

一是确实人类理性思考能力很强大,很多问题仅仅借助逻辑工具或者数学工具就能窥探本质,比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其实不需要实验仅仅靠思辨就能得出结论,但是显然它也是很有局限的,或许不全是它自身,而是和个人存在时限的矛盾很有关系。因此难以穷尽真理。

二是人类自身观念的问题,你看看科学史,哲学史就知道了,一个问题要争论很久,中间认知千奇百怪,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或者是认为自己的对,所以哲学不见得给人带来答案,往往却是更多的迷茫!

三是人类自身的限制,如果你用夜视镜看夜晚和你裸眼看夜晚作对比,就会发现不一样,这说明我们感知在外世界的能力本身不是全息的!其余感知能力也是如此,那么又如何真的保证能够思考透彻在外与自我的问题呢?

四是我们自己对自身也是无知的,如果你开了公司,几乎每次公司出了问题你都要去外面找个顾问回来看看才能搞清楚哪里出了问题,才知道怎么治理,你觉得你是个合格的企业家吗?!恰好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就是如此,生病了也不知道哪里病了,每天对自己的细胞自己的器官的运作情况也是一笔糊涂账[捂脸]

如此例子,你如果再思考更加抓狂,比如你如何界定你自己?某年某月某日,你出生了,可是你如今成长了,身体细胞枯荣了好多次,思想也改变了多次,你如何证明当年那个婴儿是你呢?如果是以基因界定,那么全身细胞都是你咯?如果说脑细胞和心肌细胞不死就是你了,那么何以自身对此无从了之而需要在外思考才可确定呢?……

所以,哲学,慢慢的走入了一种困境,一般还是少碰,至少你要保证自己可以爬出来才可以哦!

哲学是让人明事理,懂大道,应该是和抑郁联系不上的。但是网上流传的很多打着哲学旗号的毒鸡汤,倒是会让人们误入歧途,毒鸡汤的道理听起来看起来是没有错,但是问题是太过于理想化或是脱离了现实,基本上给人的感觉就是说了等于没有说。而 社会 是真实的,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是理想中这么好的。要是天天看多了毒鸡汤,让人每天活在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度中,不能自拔的话,反而会让人抑郁了!所以要先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哲学,哪些是毒鸡汤,然后再去学习和研究。

哲学的品格不会使人抑郁的,哲学家里面的人物很多,像叔本华就是悲观主义者。学哲学,必须学哲学史,每个哲学代表人物的原著必须要深读。从中才能获得全面了解以及常识和修养。能在这方面走向上流,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及体悟。也可以叫做慧根。靠背几条语录就叫弄懂了哲学了,是否是过于天真了?学哲学和抑郁是两个不同的论题。看是在那里,在那个方面出了问题。先弄清楚。总之,学哲学是不会使人抑郁的。而且学哲学是治愈抑都症的唯一良药。

读哲学能够让人更加深度的自我思考

它在科学之内,也在科学之外

一个普通人,当真正去了解哲学内容的时候,就会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在哪?我从何而来?我存在的意义?等等仿佛与周边人类世界格格不入的一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哲学就能说通。 哲学,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当你身边有读哲学而仿佛变得抑郁的人时,无需惊讶,因为他的认知观念发生了转变; 就同小孩子看一个成年人为什么难以言笑一样,当对世界的认知、想法发生了变化,自己本身在周围人看来也会改变! 这种成长就像小孩子长成大人的过程,好像一转眼间,也好像潜移默化。

读哲学和抑郁有直接的联系吗?那深入研究哲学的人是不是都是抑郁症患者!确实像比如三毛,海子等有文学造诣的自杀了。我觉得不是哲学让人抑郁,是念头让人抑郁。我推荐楼主看看杨澜采访张朝阳的一段视频。张朝阳得过严重的抑郁。他说得抑郁的人,想法念头都是变形的。你越去琢磨它,它变形的越厉害。回过头来,你再看,发现当时的想法却是非常可笑的,“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佛教中也有关于念头的开示,和张朝阳说的相似,佛教中说,妄念来打扰你。你不要理会,它来不迎,它走不留。任由它生灭。不去理会。它就奈何不了你。你越琢磨它,用妄念去止妄念。就会深陷其中。正所谓“彼做我主,我比被彼害矣”。研究哲学,或者文学等都不是实物,需要去想象。很容易被妄念所干扰。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抑郁。比如说,猪,狗等动物很难抑郁。因为它们思想简单。难道没有发现现代 社会 抑郁的人变多了吗?因为没吃饱就一个念头,吃饱了就有无数个念头。

不是读哲学让人抑郁,而是抑郁倾向的人是很容易走上哲学的道路的,因为真正偏执的人往往哲学造诣更深,哲学越是深入就会越痛苦,除非你在主观上逃离哲学追求,否则,哲学问题一定会使人抑郁,哲学问题很多是没有答案和路径可寻的,所以,敏感悲观的人在哲学家中比较常见,一个人越是敏感悲观,他的哲学造诣和思维就越贴近哲学,这只是一般意义而言,并不是全部,现在很多搞哲学的人往往都是表面文章,真的深入哲学的很少,我举个例子,中国的哲学大师梁漱溟,这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生坎坷,颇具哲学特色,不仅不娶,还闹着出家吃素,光是闹着自杀就很多次,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但是这对于哲学家看来是很正常的,一个人越是钻研哲学问题就越容易陷入困境和复杂中,尼采也疯了,这些人在 历史 上都是顶尖的,但是人生的起落足以说明一切,大风大浪出英烈,这是正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会相对提升,哲学家抑郁的可能也会减低很多,但是说抑郁与哲学有没有联系,对于某些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更是如此。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母科,当我们问到底什么是哲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之问。哲学是一门学科,而学哲学是一种行动。学哲学最容易获得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思想的开放性、第二思维的批判性、第三思考的逻辑性。

思想开放性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接受不同的观念,如何与和你三观不同的人交流,进而思考别人的想法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会让我们的思想充满包容力。

思维的批判性

哲学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但万物实际上正反是限定的,那么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证明错,则就需要论证,而在论证的过程中就需要打破常规,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那些我们觉得“正确”以及“合理”的东西。

在哲学的思考逻辑性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逻辑性,二是清晰性。

逻辑性思维交流有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你要把你的观点和理由,尽可能清晰的表达出来,你要把你的交流对象当成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人,最好把他们当成是小学生,这样你才能真正讲清楚。

大家把哲学这个想的很复杂,感觉晦涩难懂,其实都进入了误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