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写的,还能这么出名吗?

如题所述

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写的,还能这么出名吗?在我看来,如果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就不会流传这么久远,为天下人所熟知。今天,我来分析一下。

《赠汪伦》因为李白而出名,这首诗因为李白的名气而名满天下

如果了解一下《赠汪伦》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这是汪伦精心策划的追星之旅。汪伦是唐朝黟县人,曾在泾县任县令一职。他很喜欢当地桃花潭的美景,于是在卸任后举家迁来泾县。他生性豪爽,喜欢仗义疏财,在当地小有名气。可是,泾州是个小地方,自己无官无职,不名一文,怎样再能请到李白呢?

要知道,李白可是当时的顶流,比现代的明星厉害多了。因为,唐朝的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手机、电脑,更没有粉丝宣传、控评。李白的名气,可谓货真价实,他是行走的名片,他的诗就是最好的代言。要不然,唐朝的宰相也不会让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当时,李白喜欢四处游历,走遍天下山水名胜。当汪伦听说李白要来安徽时,欣喜万分。机会终于来了。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汪伦也不例外。他事先了解了李白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果然成功邀请到李白。而汪伦,也因此诗名满天下,世人皆知。

汪伦何许人也?在明代唐汝询看来,不过是一介村夫,因仰慕太白之才,写信邀请,亲自酿酒等候。他担心自己地位卑微,邀请不到李白,于是在信中极力夸赞桃花潭,这里桃花美,醇酒香,您快来欣赏品尝吧。“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前往,到了之后,才知道真相,原来,桃花是潭水的名字,万家酒店只是主人姓万,而不是酒店众多。被蒙蔽的李白没有生气,而是被汪伦的盛情感动,情真意切处,写了这首诗,千古流传。如果邀请李白的不是汪伦,那么,今日为天下人熟知的,也另有他人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首诗如果不是李白写的,一样会很出名。我不多讲,咱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王羲之帮忙卖扇子。当年,王羲之在村里遇到一个老婆婆,在卖扇子。那竹扇做工粗糙,没什么装饰,大家看了,只是摇头,没人购买。王羲之于心不忍,于是在每一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

一开始,老婆婆还不开心,嫌弃自己字写得潦草,不好看。老人家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名声。王羲之笑着说,你就跟买扇子的人说,是王右军题的字就行了。结果,扇子上的字是王羲之亲笔题写的消息不胫而走,扇子被一抢而空。

假如题字的不是王羲之,即使字写得很好,老婆婆的扇子也卖不出去。同样的道理,如果写《赠汪伦》的是其他人,这首诗也许会名噪一时,但很快会湮灭在历史长河里,没人关心汪伦,更没人关心给他写诗的人。

《赠汪伦》的出名,因为李白写得好,因为他的才气让这首诗焕发光彩

诗词创作,讲究含蓄,意在言外,韵味悠长,回味无穷。宋代诗论家严羽认为,诗的语言不能太直,含义不能太浅,即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所以说,诗的风格,应该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作诗的四忌,李白在这首诗里看似全都有,但是别人又无可挑剔。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别出心裁、不落窠臼。李白的坦率直白,为人称赞。换成别的作者,用此种方式写诗,会因为平淡无奇而受到质疑。淡极始知花更艳。李白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诉说离别的真情。没有依依不舍,没有惆怅伤怀。而是热情奔放的临别踏歌,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若非李白,不可能与汪伦如此投缘,两个性格豪爽之人,相见恨晚。二人不拘小节,没有那么多客套。李白走得潇洒,汪伦的送别新颖别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正是李白才华过人、运笔高妙之处。李白随意挥洒而就的诗,在别人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看似平淡却不失浪漫,看似直白却真情流露,自然清新。桃花潭水虽有千尺深,却不及汪伦的一片情深。

因此,如果不是李白,而是另有他人写了一首赠汪伦,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出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