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长不愿孩子上职业高中

如题所述

职业高中也就是普通人口中的“技校”,虽然国家一直大力地去发展职业高中,但由于人们心中认定的观念,觉得读职高没前途,还不如直接出去找工作学手艺,宁可读差的高中也不愿意读技校,而且大部分的职高在软件设置、管理、学风方面都是比较差的,所以很多家长就不愿意把孩子送去职业高中,觉得浪费时间。下面我来详细总结一下原因:

    1、职业高中在招生上的生源通常是比较差的,这种情况下特殊家庭的孩子就会比较多,在学风、管理上会比较差

    2、学历太低,即使有技术也很难,在社会上职高学历也是深受歧视的,况且在我国一线工人的工资并不高,权益也难以保障。

    3、职高教育并不受重视,发展起来较困难。很多时候在技校学习技术还不如自己直接去找一个师傅学到得多。


大家都知道,教育部把中考普高和职高的招生比例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4调整为5:5,也就是说,如果中考不能成为前50%,学生将无缘高中。所以上职业高中、职业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初中生,都是由于学习成绩很差,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而去就读的。

可以说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一个是成绩好的,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都在普高就读。并且职高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在初中就很叛逆,放在十几年前的话,可能早早就辍学去打工了。并且据职业高中相关任课老师透露,在职高里特殊家庭的孩子比较多,这样的孩子都难以沟通,容易跟老师对着干,一般情况下,老师为了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也就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在管理上面就很差。

而且职高的学生年纪还小,自制力差,而很多职高的管理也并不像普高那么严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很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开始不把学习当成首要任务,最后浑浑噩噩的度过职高的三年学习时光。


职高的学历是比较低的,如果读不上大学,人生的上升路径也是看得见的有限了,而社会上很多工作机会,是会设置学历门槛的,职高毕业一开始就失去了机会。

职高的学生大多数是学的技术,但是受到学历的影响,技术再好也只能留在工人岗,做一些体力劳动,技术的升级也依赖科技的进步,而基础工人根本学不到也学不会这些内容。

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职高学生不存在这个问题呢,那是在发达国家做一名蓝领工人,工资待遇也是还可以的,没有太明显的歧视。在我国,一线工人的待遇不高,权益有些时候有时候难以保障,这也就是家长不愿意自己孩子去上职高的原因之一。


职高学校发展历史较短,同时存在发展不平衡。别看目前的职高学校外观建设得漂漂亮亮,看似职高教育红红火火,实际上还是缺少重视的,很多地方政府只是完成上面的指标任务。

职高学习技术,对于实操还是有要求的,但是很多职高在设施上是欠缺的,有些学校实验室稀缺,连部分老师都是凑合的,没有专业基础。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原因很实在,办职高出不了啥成果,对提高政绩没什么帮助!

职业教育学校对这些没有相应文化底蕴的学生,在教学方面没有有效的办法认真地完成教学计划。比如,职高要学电工学,才能学电子电路(不是学完初中物理那点电学知识就是学电工学了),可是在职高文化课只开设半年或一年,普高开设至少两年,所以职高的学生现实点讲,只能学一些不需要多深文化底蕴的技能,叫普工也可叫熟练工也行。学生在职业教育学校学到的技能充其量只是个皮毛,按照以前学徒制讲,相当于刚入门未出徒。还不如直接工作找师傅学习。


面对目前的职高高中招生计划,即使不愿意很多时候也没办法,当然孩子真的考不上高中的话有什么办法补救呢?

选择复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当然要经过孩子的同意,不然也于事无补,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在学习上应该有更多的借鉴性,知道如何规划,而且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也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对待,如果经过复读能顺利考上普通高中当然是皆大欢喜!

中专升大专

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也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读中专,再去读大专,也能够获得大学学历,现在很多中专也是可以提供大专的升学渠道的。


总结:其实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去读职业高中也是可以的,让孩子慢慢了解自己,与孩子多沟通未来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职高的孩子都迷茫浑浑噩噩,作为家长一定要和他沟通沟通,多关心引导孩子去学习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关于教育,这几天大家议论最多的除了“ 双减 ”,可能就是初中考高中越来越难了。

2021的中考普遍改革了,要有一半左右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初三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本来就是不能复读的。

那么,考不上高中怎么办?就只能去职高技校。

看网上报道的,全国有很多地区已经是40%到50%的初中生上不了普高,这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让更多人去读普高才是好事,读职业高中总觉得低人一等。

那么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去读职业高中?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面子问题。 按照社会普遍观点,大家都觉得读书成绩差才会去职高,说出去觉得孩子没有读书的天分,做父母的也没有教育好,孩子很没面子。 其实,主要还是父母亲觉得自己没面子。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上高中考大学了,自己家的孩子却只能上职高,上中专,感觉低人一等,在同事朋友面前抬不起头,虚荣心作怪。

2. 职高教育质量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值的眼里,职高就是“差”的集合:生源差,老师差,环境差。自己的孩子去了容易沾染不良习惯,老师也管不好。

是这样吗?是。但会变。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视,投入会增加,生源差且不说,但老师差、环境差肯定是会迅速得到改善的。

所谓生源差是相对而言的。人与人本身就不能比的,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之所以是这样,才有因材施教之说。对待任何人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况且,国家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本科生。

3. 觉得上职高没前途。 普遍观点认为,读了职高后去工作,大概率要做体力活,不如在办公楼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更舒服。要想再参加高考去读大学就难了。没有高学历以后去好公司的概率也就小了。

这些担忧并不是都没道理,也并不是都不存在。

产业结构和国家战略决定了社会上必须存在一大批高中级职业人才。我们现在说就业难,其实是一种资源错配。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另一方面制造业出高薪也招不到人。

据悉,202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超过900万。但是现在社会上是没有办法提供那么多高端的岗位的,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其实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制造业中高级人才需求很强烈,但又招不到人。大学生都想去写字楼做白领,但哪里有那么多岗位?这就形成了内卷。

历来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可现在的社会去造成了一种职业偏见。苦活累活没人干,大家都爱坐办公室。

“卖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说的是科技工作者工作低。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改变,但另一种不平等又开始了:技术工种没人愿意做,待遇普遍不如人们说的“白领”。这种情况不改变,职业教育就不可能受欢迎。

不得记谁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也象德国一样,蓝领和白领同样层次的待遇几乎没差别,那么,会有更多的初中生选择职业教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