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娱乐方式这么多,但爱看书的人却并没有减少?

如题所述

书的本质是信息,读书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不 过,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本书应该以什么方式被它的潜在读者发现?
在从前,可能是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上的推荐,也可能是进线下书店无意中翻一翻;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抖音上的一个短视频、头条文章里的一张配图(比方说之前在方舱医院读书的那哥们),就能让你想去下单把这本书买来看看。
我们平常总爱说” 中国人都玩手机不看书”,但事实可能颠覆你的印象。
设想一下,如果利用头条和抖音来对深层次阅读进行传播,借助它的“洗脑”效应,来推荐各种图书给大家阅读,效果又会怎么样呢?
用一组数据来说话:到今年2月为止,关于读书的抖音短视频共有973万个,累积播放超过2255亿,今日头条上的读书类资讯内容有1864万条,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701亿。在这些数据背后,是抖音上的各种读书短视频,头条上的各种推荐,它们构成了一本书广泛传播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以前豆瓣让很多人培养了阅读和买书的习惯,那么现在就换成抖音和头条了,这么一想,在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字节跳动发起的“都来读书”活动,就有了点不一样的意味。以“浅阅读”为主营内容的平台,居然会劝你去深度阅读。
其实,“浅阅读”和“深阅读”之间,还真有一定关联。你也许会想知道,为什么浅层次的快餐化阅读,居然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深度阅读,甚至重新抱着纸质书看呢?
一条短视频,摘抄书里面的两三句话,一条推荐,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梗概;我敢打包票,很多本来可能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这么被勾起来了好奇心,慢慢地就入了坑。
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用户教育,慢慢的,就会形成一大帮具有阅读习惯的人群,用一句“功德无量”来形容也不为过。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中间很多人只是跟风乃至于囤积癖,但是这种“跟风”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我们每个还在读纸质书拥有阅读习惯的人,都应该感谢那些跟风去买某本书的人,哪怕他们“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但只要他们掏钱了,就值得被我们尊敬,因为正是他们养活了图书出版业和线下实体书店。
更何况,阅读是一件非常需要仪式感的事情,同时还具备某种社交属性,上学时的阅读同好会有读书会定期进行交流,但随着大家陆续走向社会,你会发现,所有人都进入了“原子化”的状态。孤独感也让我们对于高频次低密度信息的需求变得越发强烈,所以习惯于刷抖音、看头条,而不是去认真地读一本书。
但其实,我们内心的潜意识里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越刷各种信息流资讯,心里就越空虚。要想变得充实,只有实实在在地静下心来,去阅读一些有思考深度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抖音和头条上出现的这些读书内容,是一种双向选择,它让有潜在深度阅读需求的人群获得指引,同时也为深度内容的创作者获取了更多受众。
所以说,浅层次的阅读让我们暂时缓解信息焦虑,同时也提供各种通往更深处的“线索”,但是深层次的阅读让我们了解生命和宇宙哲学,那些比现实的引力更轻的东西,就像《人民的名义》里边的孙连城,仰望星空。
“(孙连城)喜欢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淼,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李达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么,不过都是蚂蚁、尘埃罢了。孙连城开窍了,得过且过,再无烦恼。他没贪污不受贿,又不想再提拔升官,何畏之有。况且,他还胸怀宇宙。”
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能装下这样一个小小的宇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0
书的本质是信息,读书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不 过,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本书应该以什么方式被它的潜在读者发现?

在从前,可能是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上的推荐,也可能是进线下书店无意中翻一翻;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抖音上的一个短视频、头条文章里的一张配图(比方说之前在方舱医院读书的那哥们),就能让你想去下单把这本书买来看看。

我们平常总爱说” 中国人都玩手机不看书”,但事实可能颠覆你的印象。

设想一下,如果利用头条和抖音来对深层次阅读进行传播,借助它的“洗脑”效应,来推荐各种图书给大家阅读,效果又会怎么样呢?

用一组数据来说话:到今年2月为止,关于读书的抖音短视频共有973万个,累积播放超过2255亿,今日头条上的读书类资讯内容有1864万条,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701亿。在这些数据背后,是抖音上的各种读书短视频,头条上的各种推荐,它们构成了一本书广泛传播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以前豆瓣让很多人培养了阅读和买书的习惯,那么现在就换成抖音和头条了,这么一想,在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字节跳动发起的“都来读书”活动,就有了点不一样的意味。以“浅阅读”为主营内容的平台,居然会劝你去深度阅读。

其实,“浅阅读”和“深阅读”之间,还真有一定关联。你也许会想知道,为什么浅层次的快餐化阅读,居然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深度阅读,甚至重新抱着纸质书看呢?

一条短视频,摘抄书里面的两三句话,一条推荐,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梗概;我敢打包票,很多本来可能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这么被勾起来了好奇心,慢慢地就入了坑。

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用户教育,慢慢的,就会形成一大帮具有阅读习惯的人群,用一句“功德无量”来形容也不为过。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中间很多人只是跟风乃至于囤积癖,但是这种“跟风”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我们每个还在读纸质书拥有阅读习惯的人,都应该感谢那些跟风去买某本书的人,哪怕他们“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但只要他们掏钱了,就值得被我们尊敬,因为正是他们养活了图书出版业和线下实体书店。

更何况,阅读是一件非常需要仪式感的事情,同时还具备某种社交属性,上学时的阅读同好会有读书会定期进行交流,但随着大家陆续走向社会,你会发现,所有人都进入了“原子化”的状态。孤独感也让我们对于高频次低密度信息的需求变得越发强烈,所以习惯于刷抖音、看头条,而不是去认真地读
第2个回答  2021-03-23
很简单,因为文字的信息量是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早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人们就已经陆陆续续地发现了“文字无法替代”这一问题。你读完原著,再看原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不论影视作品拍得有多好,你都会觉得单薄了些,不然就是缺点啥。那到底是缺了点啥呢?

缺的就是文字的发散性。

画面的精确性使得画面所能表达的内容注定是有限的。原著作者提笔随便写两句,就能形成一个宏大的世界,你就可以想象出丰富的内容。但要想把这短短几句话拍出来,就需要视频导演和制作者极大的功力了。从这个角度讲,文字的信息密度简直就是在作弊。因此,只看了视频而“学有余力”的同学难免就会内心痒痒,想要了解一些难以通过视频表达的东西,转而寻求在文字中获得满足。到了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在信息传播中占用的带宽越来越大,但文字阅读的地位仍然无法被取代。

那是不是说,互联网视频和文字阅读是一个相互对抗的关系呢?当然不是,实际上恰恰相反。二者非但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反而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首先,我国国民阅读量的持续提高的最本质原因,就是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只有10%的人口拥有大学学历,其中本科生只有4%。而在年轻人中,上过大学的比例则高达45%,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十分迅猛的。无论互联网对当今年轻人的影响有多大,互联网对文字书记阅读的所谓“挤占”,也远远不及国民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文字书籍阅读需求。无论是互联网视频还是文字书籍阅读,从社会整体趋势上讲,它们共同“挤占”的,是其他庸俗娱乐(如喝酒、打牌等)的时间。

相比起过去的纸质书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也为随时随地的阅读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个轻便的电子书可以很轻易地装下几百上千本书籍,你可以很轻易地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对于纸质书而言是很难实现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对于这样科技进步带来的帕累托改进,我们也没有必要出于“情怀”去强行拒绝。

其次,快速的互联网视频,实际上对于严肃的文字书籍阅读还有很强的引流功能。系统地传播知识并非互联网视频的强项,但它却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发兴趣”的功能,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示在一个对这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外行面前。要想继续深入了解这个世界,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求助于文字书籍。文字书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只要你耐着性子从头读到尾,你就可以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而不是一两个单独存在的知识点。这种知识网络不仅很难忘掉,而且可以让你随时拿出来,灵活运用。

在我看来,一本售价100块的书,它的原材料、印刷、运输和销售这些硬性成本,值20块;作者本人的创造性劳动,值30块;而如何把这本书送到我眼前、让我意识到这一系列知识的存在,值50块。互联网视频这种传输手段,看似内容过浅,但实际上,正是它们把知识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带到了我们眼前,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我们没有必要踩一捧一,既然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拥抱一切便于我们获得知识和快乐的方式。

流行与传统,它们同等重要。
第3个回答  2020-10-22
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文字的信息量是无法替代的。

事实上,早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人们就已经陆陆续续地发现了“文字无法替代”这一问题。你读完原著,再看原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不论影视作品拍得有多好,你都会觉得单薄了些,不然就是缺点啥。那到底是缺了点啥呢?

缺的就是文字的发散性。

画面的精确性使得画面所能表达的内容注定是有限的。原著作者提笔随便写两句,就能形成一个宏大的世界,你就可以想象出丰富的内容。但要想把这短短几句话拍出来,就需要视频导演和制作者极大的功力了。从这个角度讲,文字的信息密度简直就是在作弊。因此,只看了视频而“学有余力”的同学难免就会内心痒痒,想要了解一些难以通过视频表达的东西,转而寻求在文字中获得满足。到了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在信息传播中占用的带宽越来越大,但文字阅读的地位仍然无法被取代。

那是不是说,互联网视频和文字阅读是一个相互对抗的关系呢?当然不是,实际上恰恰相反。二者非但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反而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首先,我国国民阅读量的持续提高的最本质原因,就是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只有10%的人口拥有大学学历,其中本科生只有4%。而在年轻人中,上过大学的比例则高达45%,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十分迅猛的。无论互联网对当今年轻人的影响有多大,互联网对文字书记阅读的所谓“挤占”,也远远不及国民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文字书籍阅读需求。无论是互联网视频还是文字书籍阅读,从社会整体趋势上讲,它们共同“挤占”的,是其他庸俗娱乐(如喝酒、打牌等)的时间。

相比起过去的纸质书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也为随时随地的阅读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个轻便的电子书可以很轻易地装下几百上千本书籍,你可以很轻易地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对于纸质书而言是很难实现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对于这样科技进步带来的帕累托改进,我们也没有必要出于“情怀”去强行拒绝。
第4个回答  2021-01-25
书的本质是信息,读书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不 过,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本书应该以什么方式被它的潜在读者发现?在从前,可能是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上的推荐,也可能是进线下书店无意中翻一翻;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抖音上的一个短视频、头条文章里的一张配图(比方说之前在方舱医院读书的那哥们),就能让你想去下单把这本书买来看看。我们平常总爱说” 中国人都玩手机不看书”,但事实可能颠覆你的印象。设想一下,如果利用头条和抖音来对深层次阅读进行传播,借助它的“洗脑”效应,来推荐各种图书给大家阅读,效果又会怎么样呢?用一组数据来说话:到今年2月为止,关于读书的抖音短视频共有973万个,累积播放超过2255亿,今日头条上的读书类资讯内容有1864万条,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701亿。在这些数据背后,是抖音上的各种读书短视频,头条上的各种推荐,它们构成了一本书广泛传播的重要一环。如果说,以前豆瓣让很多人培养了阅读和买书的习惯,那么现在就换成抖音和头条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