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的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 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

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有关”之“这个词的古文言文用法详解如下: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

《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

3.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原发布者:donsonton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

4.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

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

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

“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

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

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5.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6.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和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