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如何成才?

如题所述

自身素质是个人成材的内因,自身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即人格是成材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
哲学依据--一般来说,事物的内部矛盾称为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不仅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而且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不可能变化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发展甚至起决定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对矛盾双方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管外因作用多大,必须通过内因才能作用。
青少年成材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内因的努力,但同时也要注重外因,正确处理内外因关系,促进自己成长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最近南方一知名大学的调查结果。就全国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已经达到10%~17%。心理学副教授、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侯玉波近日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归根到底是因为当今青年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太快。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迅速发展,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信息的传播、人际交往的形态、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结构的转型等等,都给新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侯玉波表示,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尤其突出。

不平等困惑

现在上大学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很不一样的是,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富差距不明显。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今的大学生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心理层面都存在相当的不平等。

经济问题尤其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也渴望和人交往,但贫困阻碍了他们。他们因为严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敢交男、女朋友,不敢参与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活动。“交往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有的学生家庭条件特别糟糕,家里为了支付他们上学的费用已经是负债累累。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一顿饭能吃个馒头就点咸菜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侯教授说。

他们惟一的应对就是学出好成绩。所以,贫困生总是从早到晚埋头学习,独来独往。他们往往没有朋友,缺乏同别人的交流,也就没有倾诉的对象。“而与人交往、向人倾诉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很好途径,贫困生把所有问题都积压起来,压抑苦恼,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侯玉波担忧地说。

毕业困惑

毕业困惑是短短几年里出现的。过去,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工作,但现在却迥然不同,大学生陡然增多,从前大学生独有的天之骄子的良好感觉,已经被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排挤干净。侯玉波形容现在的毕业生等于是突然被扔进沸水里的青蛙,没有缓慢加热的过程,“所以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很容易出问题。但如果这个过程是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则容易慢慢适应。现在,有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太大了,极端的就容易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只是混混日子。”

另一方面,如今上大学的成本却提高了许多,相对来说,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变得更大了,于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相对较高,他们都想将自己发挥出来,回报父母、回报家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大,则冲突越大。

为了缓冲和逃避就业压力,不少人选择考研。侯教授认为,这样的选择除了因为迫于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社会上“重文凭、非实干”的观念所致。目前,用人量比较大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仍然重文凭,有不少用人单位招聘研究生、博士生,其实只是为了装点门面。

至于为什么大学生中做整形的越来越多也非常容易理解。侯教授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应对当前存在的“美丽经济”。应该正常地看待这一现象。“相比过去,现在的大学生更关注与别人的关系,更关注自我和自我形象,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青年人更容易不满自己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1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质变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必然是量变的结果,哪怕这个量变非常短暂和微小;质变不是终结,前一个质变是下一个质变的开始,又会开始量变的过程。所以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重要的储备人才,如何成才是一个关键问题。
大学生应该给予自己坚定的信心,远大的理想,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准备自己。我们不能想着一步就成为社会的栋梁,不能想着一下就成为企业高管,也不能幻想自己手握重权。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经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历必需的失败教训,才能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当我们成功在一个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也不能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往更高层次的发展当是我们的追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