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出自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中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意思是说笑脸相迎的朋友很多,知心的人却难以找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译文:

管鲍分金和伯牙子期的故事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如今人对待别人都像对待奸人、鬼神一样,只留下独自空明的内心。想起去年春天,在江边第一次看见你。今天再来重游,不见了知己,只看见坟前的黄土,使我心伤!

悲哀的感觉不断重复,忍不住留下泪水。来时有多少欢乐离开时就有多少痛苦,江边的天空泛起的云朵好似我的愁绪一般。钟子期啊钟子期,你我之间的情谊千金难买,走遍天涯海角也没人能和我畅谈,这首曲子从此不再弹奏了,让这三尺瑶琴也随君而逝吧!

现在已经不再弹了,因为知音已经不在,琴都不弹了。笑脸相迎的朋友很多,知心的人却难以找到。当今交朋友的人,彼此都怀着势利之心,哪里还有人求取知音的念想。俞伯牙没有想到钟子期会那么早去世,自己感念知音摔破瑶琴的行径千古以来被人传颂。

扩展资料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8

出处: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原文: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译文:

管鲍分金和伯牙子期的故事不再被人们记住。如今,人们像对待叛徒和鬼魂一样对待他人,只留下一颗空虚的心。我还记得去年春天我在河边遇见了你。今天再见,但你看不到亲密的人。刚看到黄土,我心里很伤心!非常伤心和悲伤,泪水忍不住掉下来。

(朋友)见面真是多么幸福,死亡的痛苦是什么; (我们遇到的那个)河边也充满了悲惨的云彩。在中学时期,你我之间的友谊很难买到。 (从现在开始)世界各地没有人可以跟我说话。这首歌将来不会再播放。让这三英尺的姚钢琴也随王而去世。

有许多朋友互相微笑,但亲密的人很难找到。今天交朋友的人互相势利,还有人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俞伯亚并不认为中子时代会如此早地死去,他确信他的忏悔打破了姚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警世通言》的内容里,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如《陈可常端阳仙化》《崔待诏生死冤家》等,但它们都或多或少地经过冯梦龙的整理、加工。

冯梦龙自言将前代、今世的传说、野史,搜集整理。他表示,收集的多是野史之类,至于是事实还是虚构,都无需要去深究,也没必要“去赝存真”,因此书中人物、内容等是实事存在还是故事传说。

“其真者”可以作为经典、正史、经书等的补充,“赝者”,则是取它的“激扬劝诱、悲歌感慨”的意义。无论是事实、还是虚构,只要道理不悖,即“事赝而理亦真”;只要“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便是善的,真的。这也是冯梦龙纂辑此书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警世通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10
O(∩_∩)O~现代人仿造的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全诗为
第3个回答  2012-12-10
现代人仿造的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全诗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宿舍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