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林语堂是文学大师也是一个发明家,一个自娱自乐的发明家,他研究打字机和自动挤牙膏的生活用具,都表明他是一个看重生活的人。林语堂的精神境界,“蓬勃、强大,但不单一”,可敬又可亲。

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5

林语堂说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只做宇宙文章”,多么幽默诙谐、宽慈仁和。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其实,他才是苏东坡转世。苏东坡因新旧党争而表现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与林语堂从积极参与到回避党派政治的变化过程是多么相似。(杨大侠)

第2个回答  2021-03-05

第3个回答  2018-04-13

是国学大师(虽然中国总能找到国学大师),著名学者,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他的散文很幽默诙谐,我的老师很喜欢。不过,最重要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英文写的,所以他对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没有林语堂,可能也不会有人首先想到将“Humor”翻译成中文的“幽默”。老爷子曾说:人有可为而有不为。不缺歌功颂德的人,但却威武不屈的人。总以为考了更多的证就是有为,做了更多的事就是有为。而这辈子让他林语堂快乐的恰巧是那些不为的事。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戏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辛苦了,或默默交换一个眼神,这眼神也许比前台的满堂彩都要受用,而且必要!

后台的朋友,是心灵的休息地,在他面前,不必化妆,不必穿戏服,不必做事情,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泄气话,可以说没出息的话,可以让他知道你很脆弱、很懦弱、很害怕,每次要走入前台时都很紧张、很厌恶。因为你确知后台朋友只会安慰你,不会耻笑你,不会奚落你。

况且,在他面前你早已没有形象可言了,也乐得继续没形象下去。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

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阵子之后,重拾勇气,重披戏服,再次化妆,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需扮演的角色,做一个人模人样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赞美。

第4个回答  2018-04-03

林语堂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他也许不是近现代最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他一定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人之一。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用大幅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林语堂不必和其他人一样,在红与蓝、左与右、洋与墨之间选边站,而得以取道国外走另外的一条路,属于其人生难得的好机会。他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能用英文写作,也获得西方朋友的支持。 

李敖自诩史家,对林语堂的盖棺论定:[一辈子写了57本书,但真正的成就在语言学上,不是在文学上],[战斗性不如鲁迅],[思想层面不高],[头脑有点混乱],[涉猎面不宽,视野狭窄、见解也很平庸]。但是[非常努力],[是值得人骄傲的中国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