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造区段

如题所述

横贯本区的如下三条推覆晚期及推覆后的断层(图2-32)将本区划分成四个区段,按从南到北的顺序分述如下。

A.东大岭-草山寺逆冲断层(DT):是一条晚期推覆阶段形成的逆冲断层,穿过早期形成的基底及推覆体,使早期推覆体后缘的基底熊耳群往南逆冲到早期推覆体前缘的陶湾群、栾川群构成的逆冲岩席之上(图2-33),这一断层成为确山构造窗的南界,其以南为东秦岭北缘推覆体的前缘带。DT断层有相当大的位移,不仅表现为其南、北分别出露不同地层构成的基底,且南北两侧出现截然不同的构造景观,南侧为经受强烈挤压、地层多出现倒转或直立的早期推覆阶段所形成的推覆体前缘带,北侧则保持早期推覆体后缘带特征,即平缓的构造滑脱面、逆冲断层及地层产状较平缓的逆冲岩席。

图2-33 横贯确山构造窗的两条构造剖面

(图中Pt2R为汝阳群,其他图例同图2-29)

B.竹沟断层(ZF):为一推覆期后形成的断面往南倾的正断层,上盘的垮落导致本区中部形成一个半地堑式的古近纪盆地——石滚河盆地,同时推覆体在断层上盘得以呈连片的飞来峰保存下来。

C.白云山断层(ByF):为一走向北西、往东逐渐转化为近东西向的区域性左旋走滑断层。在东部的石龙山水库坝头,断面产状160°∠50°,断面上的矿物生长线理向西侧状,侧伏角20°~25°,西段糜棱面理走向290°~31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60°~80°,拉伸线理侧伏方向290°~300°,侧伏角10°~19°。此断层经历了从早期韧性向晚期脆性转化的过程,断层以北大面积出露新元古代花岗岩基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