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沉积作用

如题所述

当河流的流量、流速减小,尤其是流速减小时,河流所携带的机械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1.冲积物的特征

冲积物是由各种粒度的砾石、砂、粉砂和粘土构成,具有与河流动力性质密切相关的特征。

良好的分选性 碎屑物质按颗粒大小、密度大小依次沉积。大小和密度相似的沉积物聚集在一起,这种作用称为分选作用。分选性愈好,粒度愈均一。

较高的磨圆度 磨圆度是指颗粒棱角被磨蚀的程度。通过磨圆度可以分析碎屑物被搬运的距离。磨圆度较高的冲积物,通常是经过长距离的搬运。

清晰的层理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的界面是最明显的层理。层理也可由矿物成分、粒度、颜色的不同而显现出成层现象。有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等。

2.沉积的主要类型

河流沉积物的特点,随着河流不同位置而不同,并反映出不同的流水地貌形态,其主要的沉积类型如下:

河床沉积 河床常为粗大的碎屑物,如砂、砾石。构成河床相砂砾层。砂砾层本身层理不甚明显,但常可看到扁平状的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其倾向朝向上游。由此可推知古代河流水流的方向。

边滩、心滩与江心洲 ①在弯曲型河床内,水流呈单向环流状,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下游凸岸堆积,形成的小型沉积体,称为边滩。②在分叉型河床内,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束窄段流入展宽段时,流速减小,致使粗颗粒及泥沙淤积下来,主流线向两侧移动,而形成在河床中心的堆积体称为心滩。③随着心滩淤高增大,并逐渐使滩面高出平水位,则形成江心洲。与心滩相比,江心洲是比较稳定的。通常洲头不断冲刷,洲尾不断淤积,整个江心洲会很缓慢地向下游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可将几个小沙洲合并成一个大沙洲。江心洲在洪水泛滥时,可被淹没(图5-16)。

图5-16 黄河中的江心洲

(据《中国地貌图集》编辑组,1985)

1:1.6万,照片左为上游

图5-17 河流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A1—河床相沉积物;A2河漫滩沉积物;K—坡积物

河漫滩 是边滩长期演变的产物。在河流上游因谷底狭窄,河漫滩不发育;在河流中、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发育,谷底变得开阔,可形成宽广的河漫滩。每当汛期洪水在滩面上漫溢,流速降低,就会使悬运的泥质和粉砂等较细物质在滩面上沉积下来,这种沉积物称为河漫滩沉积物。河漫滩沉积物均一性较好,并有良好的水平层理。河漫滩冲积层通常位于河床冲积层之上,构成河流冲积物的二元结构特征(图5-17)。丘陵和平原区河流的冲积物中普遍具二元结构特征。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河床迂A摆动,河漫滩不断扩大,可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如长江下游极宽广的平原,就是长江冲积作用的结果。

三角洲 河流注入大海或大湖泊处即河口处,常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河口是河流最主要的沉积场所,河流在河口发生大量的沉积。由于河水在河口处受到海(湖)水的阻滞,水动能骤减,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快速沉积下来。三角洲沉积从平面和剖面上都可分为三个带(图5-18)。从平面上看,由陆向海依次出现三角洲平原带、前缘带和前三角洲带沉积的一般规律,即由河口向大海方向,沉积物的粒度具有由较粗粒至较细粒的变化规律。从剖面上看也具三层结构离河口较远,沉积的往往是粘土,沉积于平坦的底部,产状水平,称为底积层;沉积于中部的并向远岸倾斜产状的沉积物称为前积层;上部沉积是后期冲积叠加在其上的沉积物,产状水平,称为顶积层。

图5-18 三角洲沉积分布示意图

(据刘本培,2000)

A—平面图;B—纵剖面图

世界上许多大河下游都有三角洲。如我国的黄河三角洲(面积达5450km2(图5-19))、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为印度恒河三角河,面积达75000km2

图5-19 黄河三角洲

(据徐邦梁,1998)

三角洲地处河口区,生物繁盛,泥沙堆积迅速,有利于油(气)田形成。因此,许多大油(气)田分布在古代或近代三角洲上。如我国渤海湾的胜利油田和最近新探明的储量为109t的冀东南堡特大型油田。

值得指出的是,地处强潮发育的河口区,由于潮汐的作用,一般无三角洲。如我国著名的钱塘江,在河口形成三角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