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害

请问各位大大
就是那种本来很小的灾害(比如在城市交通紧张时段下的一场小雪),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这种灾害叫什么灾害阿!谢谢了!!!
1楼的专业点行不?

  灾害zāihài(disaster)

  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

  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①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突然断裂等,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②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人口暴长等等。

  社会后果有:①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长期以来,人类经常受到各种灾害的严重危害。据美国海外灾害救援局统计,20世纪60~70年代,全世界人口死亡数增加了6倍。据联合国统计,近70年来,全世界死于各种灾害的人口约458万人。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尤甚,已发生过4次造成20万人以上死亡的大地震。②给社会经济造成破坏。20世纪70年代有人估计,人类社会每年创造的财富,约有5%被各种灾害所吞噬。③造成社会不稳定。灾害迫使灾民迁移,给社会管理带来困难,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人类在抵抗灾害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防灾和救灾经验。主要有开展对灾害的预报工作,实施防灾对策;防灾和救灾立法;实施灾害保险;宣传和普及防灾、救灾知识,进行防灾、救灾演习训练等。

  附:中国近40年最大的灾害一览表

  根据近40年来,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析,大致可以排 出十大灾害如下: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 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 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 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 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 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 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 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 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 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所以农业生 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 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 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 减少1000万人。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 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 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 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 2200余万人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伤 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伤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 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 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 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 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山地震的严重破 坏, 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 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 1978年,全国出现 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 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 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 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 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 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不少地区出现 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 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 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85年8月,辽河大水。 8507、8508、 8509号台 风袭击东北地区,连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 不畅,辽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为5000秒立方米,实际上洪 水仅2000秒立方米,但却造成该省中小河流决口4000多 处,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农田和 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 综上所述,近40年来我国的大灾害中,洪涝灾害排在 首位,共有5次,地震为3次,旱灾为2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4
辽宁省是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区,也是重灾区。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时间长和范围广的特点

一、 灾害类型

(一) 气象灾害 这是对农业生产影响大的灾害类。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种类。其中每一种类又有一些分类。如暴雨洪涝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小型;旱灾按季节可分为春旱、伏旱,按程度分为大旱和一般旱情;低温冷害可分为低温寡照、低温干旱、低温早霜;霜冻按形式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混合霜冻,按程度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混合霜冻、寒霜冻。
(二) 生物灾害 这在辽宁是仅次于气象灾害的灾害类。包括病害、虫害、草害、森林病虫害。
(三) 地质灾害 包括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地面塌陷、壤沙化,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逐年趋于严重。
(四) 地震灾害 辽宁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历史上多有破坏性地震灾害发生。

二、 灾害分布

(一) 气象灾害分布

1、 暴雨洪涝。1950---1997年辽宁省发生各种范围的洪涝灾害200多次。出现区域和局部性和局部性暴雨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965年、1968年、1970年、1972年、1976年、1980年、1980年、1988年等,没有出现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968年和1972年等。区域性洪涝按全省六大河流水系分布情况统计,辽河流域发生最多,达10多次,辽西沿海河流发生最多,达20多次,其次是大连和锦州地区。局地性洪涝按县(市、区)分布统计,其次是宽甸县和瓦房店市,其分布特点是山地多于平原,与区域性洪涝的分布特点相反。

2、 旱灾。旱灾是影响辽宁省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辽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各种干旱中,春旱发生的区域性最明显,主要发生在辽西和辽南部分地区,以朝阳最重,直接影响播种出苗。其他地区春旱时有发生,但大部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伏旱和"秋吊"除辽东外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

3、 雹灾。辽宁省的多雹区主要在辽西、辽东地区,年平均降雹日为2~3天。辽西的中心在建平,年平均降雹日为2.8天;辽东的降雹中心在宽甸,年平均降雹为2.7天。辽河平原次之,渤海沿岸和辽东半岛最少。本省冰雹的地理分布特征是:山地最多,丘陵次有之,平原和沿海最少。

4、 大风灾害。 大风危害是辽宁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其中以春季大风最严重。全省全年大风日数以辽东半岛南部和锦州沿海为最多,辽河平原次之,辽东山区地东部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大风速再0~30米/秒,锦州、营口等地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以上,大连为34米/秒,辽东地区最小。

5、 低温冷害。低温冷害指在作物生育期内发生地以热量不足为主要特征的灾害。铁领、抚顺、本溪地区和丹东地区北部及朝阳地区北部为重冷寒区。丹东大部、鞍山、辽阳、沈阳、地区及锦州北部属于较重冷害区;除以上两区外的地区为较轻冷害区。

6、 霜冻。 根据初、终霜冻出现的早晚、霜冻强度的大小和无霜期的长短,可将全省分为3个霜害区:①重霜冻区。包括抚顺、本溪地区及丹东北部、铁领东部、朝阳北部。②较重霜冻区。主要是沿海地区,该地区作物一般能充分成熟,若遇早霜之年,受害程度也较轻。

(二) 生物灾害分布

1、 作物病虫害分布。辽东、辽南、辽西等局部雨量、湿度大的区域或年份中,病虫害发生较重。朝阳、锦州、葫芦岛地区的发生重于全省其他地区。丹东地区稻水象甲发生重于辽南、辽西及盘锦地区。

2、 农田杂草分配。根据地形、雨量、土壤和杂草种类分为六个区域:

(1) 辽东湿润山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35%,杂草65科532种,占全省杂草70%其中严重害草40种。
(2) 半岛半湿润丘陵区。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占全省杂草38%,其中严重害草23种。
(3) 西北半干旱风沙区。面积约73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5%,杂草52科221种,占全省杂草29%,其中严重害草21种。

(4) 辽河上中游半湿润低丘平原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18%,杂草59科371种,占全省杂草49%,其中严重害草44种。

(5) 辽河口及滨海湿润半湿润平原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10%,杂草51科256种,占全省草35%,其中严重害草50种。

(6) 辽西半湿润半干旱山地丘陵区。面积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7.6%,杂草48科279种,占全省杂草40%,其中严重害草30种。

3、 农田鼠害分布。危害严重的鼠害有5种。其中小家鼠和褐鼠分布全省;黑线姬鼠广布于辽宁中部的辽河发平原及东部山地、河谷、稻田中;黑线仓鼠广布于全省各地,但以辽西滨海平原与广大丘陵、辽北低丘陵及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数量最多;达乌尔黄鼠分布在辽宁省西部与北部。

4、 森林病虫害分布。辽宁省已发现的各种森林病虫害1835种,其中严重的病虫害720种,以松毛虫等危害最重要。自1942年在辽东半岛南端首次出现松干蚧以来。平均每年以12公里速度向北推进,到1996年已经到达抚顺、本溪、丹东市的宽甸和沈阳市法库县。松毛虫主要分布在朝阳、沈阳、铁岭等辽河你系地区。美国白蛾从1974年在丹东发现,到1979年,已蔓延到了辽宁东部北部和西部的7市。

(三) 地质灾害分布

1、 泥石流。辽宁省首次发生是在130年前的辽南志帽山区。1958年在宽甸、本溪偶有发生。1997年开始泥石流在辽宁省日趋频繁,破坏越来越重。主要分布在辽东的宽甸、凤城、庄河等县(市)
2、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辽西、辽东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1%。
3、 其他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在辽宁省的矿山开采区,大中城市郊区,由于过量采矿和开采地下水所引发的,虽然发生面积不大,但危害严重,而且有发展的趋势。主要分布在抚顺、鞍山矿区和沈阳'辽阳城市地下水开采地区。

(四) 地震灾害分布。

最早的地震记载始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公元2年)。从1904年有仪器记录以来90年间,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沿大连、营口、沈阳、开原一线,呈北东向。历史上曾发生1596年开原的5.5级地震,1756年沈阳的5.5级地震,1775年铁岭的地震,1855年和1856年金州的5.5和5.3级地震。该地震带内发生破坏性地震占省内破坏性地震的62%。另外,渤海北面的地震带活跃主要在鸭绿江口地区。辽西地区受华北地震影响,朝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5.5级地震。

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

(一) 气象灾害的一般规律

1. 暴雨洪涝规律。绝大部分的暴雨洪涝都发生在夏季,占暴雨洪涝总数的92.3%。春季和秋季的饿暴雨洪涝均很少,分别只占暴雨洪涝总数的3.6%和4.1%,而且多为局地性洪涝。区域性暴雨洪涝以8月份为最多,占区域性暴雨洪涝总数的57.7%。辽宁水灾与3---10月各不同时段的降水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6---9月降水的饿相关系数为最大,既降水集中、暴雨频繁的季节,也是水灾多发的汛期。洪涝灾害的区域性分布大小与大暴雨的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区域性洪涝均由区域性大暴雨所造成,局部性洪涝灾害的暴雨天气系统主要来自于东南方的热带气旋和西南方的温带气旋和西方的蒙古低压冷降;西方的蒙古低压冷降多产生局地性洪涝灾害。

2. 旱灾规律。旱灾的发生极其程度与该地区降水量、蒸发力有密切关系,由于降水的时间分布差异大。干旱出现时间不同,按时间可分为春旱、伏旱和秋旱(秋吊)。各种干旱的发生有各自的规律。春旱频发区只有朝阳市,两年一遇。春旱易发区包括辽西辽北的建昌县、锦州市、康平县及辽南的盖州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金州一带。近几十年里,辽西地区发生春旱从7---9年减为4---5年一遇。春旱偶发区包括铁岭市西南部、沈阳市、营口市,基本上是8-10年一遇。无春旱区包括铁岭北部、辽阳及鞍山大部地区、辽东地区及庄河市。伏旱在辽宁发生的频率较小,且多带有局部性,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至八月下旬。地区均可发生,无明显规律。秋吊指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干旱,"百旱不算早,秋旱丢一半"。1961---1997年的40多年里,约有一半年份在该省部分地区发生过程度不同的"秋吊"。总的趋势是辽西发生的年份较多,为4年一遇;辽东发生的最少,为10年一遇;其他地区居中,为6---7年一遇。

3. 雹灾规律。40多年的冰雹资料统计表明,该省的初雹日在1月8日(1956年大连),终雹日是12月14日(1965年长海);年平均降雹日为36.3日;1-12月每月都出现冰雹,但4-10月为主要降雹季节。每年都有两个降雹高峰:但第一个峰值出现在6月份,占全年降雹日的23.4%,是全年的最高峰;次峰值在9月份,占全年降雹日的2315.1%。多年的统计资料还表明,各月都有明显的多雹日,即每年的4月19日,5月15日、24日、28日、31日,6月3日、10日、20日、22日、28日,7月5日、9日、14日,9月11日、14日、20日。冰雹的发源地与天气形势和地形有关。一般来说,山脉的阳坡、迎风坡及地表复杂的符合地形易出现冰雹。

4. 大风规律。在辽宁地区,春季出现的大风日数为最多,冬季次之。夏季最少。最大风速的方向以偏南大风为主。春季大风出现的日数平均可达20天最多27天(1960年),4月份最多,平均可达8天;92%的热带气旋大风集中在7月上旬9月上旬,其中以8月份最多,其次是7月份最多了;雷雨大风春、夏、秋三季均有发生,夏季危害最严重,它与冰雹、龙卷风有关,易造成风灾、雨灾、雹灾、等灾害链;秋季大风从最大风速的风向分析,偏北大风和偏南大风占秋季总大风日数的60%和40%,多数地区秋季以偏北大风为主;冬季大风大于等于8级大风年平均日数以大连、锦州出现的日数最多,常与寒潮、大风雪天气同时出现。

5. 低温冷寒规律。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中,该省低温冷寒频繁出现,频率达30%。即平均3年左右就有1年将出现强度不同、范围不一的低温冷害。而且低温年的出现往往是相邻几年连续出现,如1954,1956年和1957年,1972和1974年、1979和1980年,1986和1987年。存在着2---3年、5---6年或10---11年的周期变化,不出现则罢,出现则连续几年。

6. 霜冻规律。辽宁省初(早)、终(晚)霜冻出现日期及无霜期是由北向南逐渐延后、提前和延长。基本与纬度、地势分布一致。越往南,地势越低,则初霜冻出现越晚,终霜冻结束的越早,受害程度越小。该省初轻霜冻平均出现日期:朝阳、抚顺、本溪地区及丹东和铁岭东北部出现在9月下旬,其他地区出现在10月中旬,大连南部在10月下旬,其他地区出现在10月上旬。春季轻霜冻平均出现日期:东西部高寒地山区出现在5月中旬,辽东大部、辽北及辽西部地区出现在5月上旬,大连地区及丹东南部出现在4月中旬,其他地区在4月下旬。

(二) 生物灾害的一般规律

1、 作物主要病害的一般规律

(1) 高粱、玉米黑穗病。辽宁省为害较重的高粱黑穗病有高粱散黑穗病和高粱丝穗病。高粱、玉米黑穗病都上一可经土壤、粪肥、种子的系统传染的病害。1995----1997年,全省高粱黑穗病大发生,未采取药剂拌种等防治地块,发病率在90%以上,玉米黑穗病50年代以黑粉病为主,主要采取人工割黑粉瘤条理。进入70年代,玉米丝黑穗上升到主要地位,1997年全省平均发病率10%左右,经防治,下降到5%左右。

(2) 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是辽宁省局部大发生病害,尤以穗茎瘟为害严重。稻瘟病局部大发生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辽选"287"不抗病和阴雨多湿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当地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有关。水道纹枯病在辽宁省发病普遍较重,每年损失5%---10%左右稻谷,但没有造成流行和重大损失记录。稻曲病也是辽宁省水稻常见病害,发病原因与水稻品种、栽培、管理措施有关。

(3) 玉米病害。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尾孢菌叶斑病是辽宁省玉米生产上新发现的一种气传病害,病原是数种弯孢菌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一般在7月中旬始发病,两种病菌有关。玉米大斑、小斑病在辽宁省一直是玉米上重要病害,两种病菌侵染均要求较高湿度,尤其小斑病菌要求湿度更高,所以小斑病在辽宁省东部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地区为重发生地区。玉米病毒病在全省局部发生较重。

2、 作物主要虫害规律

(1) 粘虫。粘虫在辽宁省每年发生2代,虫源来自黄地区,二代发生面广,三代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2) 高粱蚜虫。该虫在了辽宁一年繁殖10---16代,以卵越冬。高粱蚜虫发生取决于当年气象条件和天敌数量,气象条件尤以湿度的影响最为突出。一般6-8月份高温、干旱,最适宜高粱蚜繁殖为害。
(3) 玉米螟。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玉米螟1年发生2代,极少数和高温年份发生3代,辽北一些地方为1代。大部分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杆中越冬。
(4) 棉铃虫。棉铃虫是迁飞性害虫,在辽宁省一年发生2-3代,为害较严重的是第2代、第3代幼虫,以第2代为主,个别地区在高温年份发生第4代。棉铃虫成虫每年6月中旬左右冲黄河流域迁来,开始繁殖第2代,6月下旬达到迁飞高峰,7月中旬左右出现第4代,但在辽宁发育不完全。棉铃虫幼虫食性很杂,食量很大,为害棉花、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番茄和 青椒等作物。
(5) 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辽宁省地下害虫有36种,其中重要害虫有东北铜丽金龟、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等。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在丹东、大连、锦州地区春秋两季都能为害。金针虫2---3年完成1代,以各龄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一般当春秋10厘米地温达到6度时,成、幼虫开始活动,较其他底下害虫发生早。苗期害虫主要有大灰象甲、蒙古灰象甲等。大灰象甲和蒙古灰象甲在辽宁2年代,以成、幼虫交替越冬,蒙古灰象甲4月中旬开始活动,大灰象甲稍晚,为害所有作物秧苗,但以双子叶作物秧苗受害最重。拟地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4月份活动,为害以旱田为主的大田作物秧苗。土蝗一般一年一代,有的种类在辽南1年2代。以卵越冬,为害水稻、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玉米、大豆、甜菜和瓜等。

(6) 水稻二化螟、稻水象甲。水稻二化螟在辽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根或杂草中越冬,耐寒性强。第1代幼虫于6月下旬为害,造成稻秧枯心;第2代幼虫8月上旬出现,造成白穗。稻水象甲是1991年传入辽宁省的植物检疫性害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其所选择的场所土中越冬。成虫为害水稻、玉米等作物叶片,幼虫取食水稻幼根,造成断根,抑制水稻生长。

(7) 大豆食心虫、大豆蚜。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中结越冬,幼虫人荚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大豆蚜1年发生数代,以卵在枝条上的侧芽或缝隙里越冬。该虫多集中在大豆幼嫩部分为害,受害后叶片卷缩,植株矮小,还可以传播大豆花叶病毒。

3、 农田鼠害规律

(1) 小家鼠。一般1年繁殖2代,每胎产4------6只。食仓储和田间禾谷,咬坏庄稼,传带病菌。
(2) 褐家鼠。一般一年繁殖6---10次,每胎产7-10只,春暖时迁到室外,人冬时迁到回住宅、库房中,危害仓储粮和田间禾谷,毁坏堤坝、沟渠,传带疫菌。
(3) 黑线姬鼠。一般1年繁殖2-3代,每胎产4-8只。主要为害是春季刨食农田种子。山林、苇丛、粮田、菜地无所不入,是农田中的优势鼠种。
(4) 达乌尔黄鼠。一年繁殖1次,每胎产4-6只。春季刨食农田种子,咬食幼苗,常使片作物幼苗枯萎。

4、 农田草害规律。

(1) 辽东湿润山区。害草为害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稗草是水稻水旱兼备的严重害草。
(2) 半岛半湿润丘陵区。害草为害玉米、花生、薯类和苹果,裂叶牵牛发生更重。
(3) 西北半干旱风沙区。害草为害玉米、谷子、高粱、水稻。
(4) 辽河上中游半湿润低丘平原区。害草为害水稻、大豆、玉米和水稻
(5) 辽河口及滨海湿润半湿润平原。害草为害水稻、高粱、棉花、杂粮及大豆
(6) 辽西半湿润半干旱山地丘陵区。害草为害谷子、高粱、棉花、杂粮及大豆

(三) 地震一般规律

辽宁地震活动的规律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活动期与平静期相互交替,呈明显的周期。第一活动期是1368---1698年进入第二活动期,今后仍将继续50---100年的时间。辽宁地震类型较多,浅海地震破坏力大。6级以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震中分布较广,震度浅、烈度高,破坏力大。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破坏区波及鞍山、营口、辽阳、盘锦、丹东、沈阳、锦州、大连等地区,其中地震烈度7度区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3个市167.8万人,其余各市67万人。造成严重破坏和伤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