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寿命论,有“米寿”、“茶寿”、“下寿”还有什么?他这个理论怎 ...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的寿命观念中,人们将60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年。对于人的寿数,大致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三寿”:上寿指的是90岁以上的高寿;中寿指的是80岁以上的长寿;下寿则指70岁以上的年纪,有时也用来指代60岁以上的人。更具体地讲,60岁可以称为花甲、耳顺、还乡之年;70岁则称为古稀、悬车、杖国之年;80至90岁被称作朝杖、耄耋之年;而能活到三位数的100岁则被尊称为期颐之年。苏轼在《次■子由三首》中写道:“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表达了对于长寿的向往。
此外,人们还常用一些具有特殊寓意的词汇来表达对长寿的祝福,这些词汇包括喜寿、米寿、白寿和茶寿:
- 喜寿:指的是77岁,因为草书中的“喜”字看起来像是数字“七十七”。
- 米寿:指的是88岁,因为“米”字在草书中的形状酷似数字“八十八”。
- 白寿:指的是99岁,因为“百”字去掉一横就变成了“白”字。
- 茶寿:指的是108岁,因为“茶”字上面的“廿”加上下面的“八十八”相加等于108岁。
这些称谓和寓意丰富的寿数,体现了古人对于长寿的美好祝愿和文化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