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献公碑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赵清献公碑文言文翻译
你要问的是不是赵清献公神道碑的文言文翻译,译文如下:
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以后,他的儿子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冒昧地向朝廷请示。”皇上说:“啊,这位是我先前的贤臣,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方法安抚百姓,像晋国的叔向一样用忠厚的语言勉励士人。”于是用“爱直”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为他写碑文。
赵公名_,字阅道。幼年丧父,并且家境贫困,他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考取景_元年的进士乙科。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个伪造印章的百姓,官员们都认为他应当被被处死。只有赵公说:“伪造在大赦之前,使用在大赦之后。大赦之前没有使用,大赦之后没有伪造,依法都不应该处死。”最终免于死罪,全府的人都很佩服。过了一年,改任宜州通判。有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没有溃烂。赵公派医官为他治疗,使他不至于死在狱中。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个士卒获得了赦免。赵公关爱百姓的周到,大致都像这样。
赵公主政虔州,地处偏远,并且百姓喜欢在争辩诉讼,人们都认为赵公会不高兴。赵公愉快地回到家里祭祀祖墓后就离家上任了。到了虔州,对待官吏、百姓行事简易,要求严格而不苛刻。他把各县县令全都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做县令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事情推诿给郡府,假如事情处理好了,百姓也高兴,我就一点也不过问了。”县令都很高兴,争相尽心尽力做事,虔州的案件因此减少,监狱里面也因此屡屡空了下来。他又修改盐法,百姓依靠这些措施获得了好处。神宗即位,召赵公回京掌管谏院。根据先例,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成都回到京城,将要被重用,必定先更换到朝廷一个部门任职,不能直接任命为谏官。大臣为此向皇帝进言。皇上说:“任用赵爱卿作为谏官,是要依靠他敢直言啊。暂且要这样任用他,有什么妨碍!”到了赵公谢恩时,皇上对他说:“听说你单身一人就入了蜀地,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龟,你处理政事的简易也与其相称吧?”赵公知道皇上的心意,将会采纳他的建议,就向皇上呈上奏章说吕诲、范纯仁都正直敢谏,被贬谪很久了还不起用,这没法用来慰抚官员的心。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熙宁三年四月,授予赵公资政殿学士的官衔,让他主管杭州政务。
赵公还没到七十岁,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允许。他就不停地请求。元丰二年二月,加封太子少保的官职后退休。当时七十二岁了。赵公回到衢州老家居住,这里有溪水山石松树竹林等美景,吴越一带品行高尚的人都和他交往。赵公当初从杭州退休时,杭州人挽留他,他无法离开。赵公说:“六年以后我会再回来。”到这时刚好六年了。杭州人感恩赵公,迎接他就像见到了父母一样。
赵公因为生病回到衢州,当时天上有一颗大星星坠落下来了。两天后赵公去世。这一天是元丰七年八月癸巳日。报丧的文告发布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为“清献”。
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原文】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参考译文】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
此文出自:司马迁著《史记·陈丞相世家》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sha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越州赵公救灾记翻译及注释
《越州赵公救灾记》是一篇文言文章,作者曾巩是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人。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_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越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归家还乡在衢州。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朝延,和乐平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赵清献公神道碑译文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下面我就来分享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公讳_,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_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译文:
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以后,他的儿子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冒昧地向朝廷请示。”皇上说:“啊,这位是我先前的贤臣,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方法安抚百姓,像晋国的叔向一样用忠厚的语言勉励士人。”于是用“爱直”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为他写碑文。
赵公名_,字阅道。幼年丧父,并且家境贫困,他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考取景_元年的'进士乙科。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个伪造印章的百姓,官员们都认为他应当被被处死。只有赵公说:“伪造在大赦之前,使用在大赦之后。大赦之前没有使用,大赦之后没有伪造,依法都不应该处死。”最终免于死罪,全府的人都很佩服。过了一年,改任宜州通判。有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没有溃烂。赵公派医官为他治疗,使他不至于死在狱中。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个士卒获得了赦免。赵公关爱百姓的周到,大致都像这样。
赵公主政虔州,地处偏远,并且百姓喜欢在争辩诉讼,人们都认为赵公会不高兴。赵公愉快地回到家里祭祀祖墓后就离家上任了。到了虔州,对待官吏、百姓行事简易,要求严格而不苛刻。他把各县县令全都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做县令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事情推诿给郡府,假如事情处理好了,百姓也高兴,我就一点也不过问了。”县令都很高兴,争相尽心尽力做事,虔州的案件因此减少,监狱里面也因此屡屡空了下来。他又修改盐法,百姓依靠这些措施获得了好处。神宗即位,召赵公回京掌管谏院。根据先例,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成都回到京城,将要被重用,必定先更换到朝廷一个部门任职,不能直接任命为谏官。大臣为此向皇帝进言。皇上说:“任用赵爱卿作为谏官,是要依靠他敢直言啊。暂且要这样任用他,有什么妨碍!”到了赵公谢恩时,皇上对他说:“听说你单身一人就入了蜀地,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龟,你处理政事的简易也与其相称吧?”赵公知道皇上的心意,将会采纳他的建议,就向皇上呈上奏章说吕诲、范纯仁都正直敢谏,被贬谪很久了还不起用,这没法用来慰抚官员的心。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熙宁三年四月,授予赵公资政殿学士的官衔,让他主管杭州政务。
赵公还没到七十岁,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允许。他就不停地请求。元丰二年二月,加封太子少保的官职后退休。当时七十二岁了。赵公回到衢州老家居住,这里有溪水山石松树竹林等美景,吴越一带品行高尚的人都和他交往。赵公当初从杭州退休时,杭州人挽留他,他无法离开。赵公说:“六年以后我会再回来。”到这时刚好六年了。杭州人感恩赵公,迎接他就像见到了父母一样。
赵公因为生病回到衢州,当时天上有一颗大星星坠落下来了。两天后赵公去世。这一天是元丰七年八月癸巳日。报丧的文告发布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为“清献”。
拓展: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阅读答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有杀人当死者卒:士兵
B.既至,遇吏民简易遇:遇见
C.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骨鲠:正直
D.逆者如见父母逆:迎接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凡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而被张榜分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B.徙:文中指调动官职。古代任命、罢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除”是授予官职;“黜、夺”是罢免官职。
C.致仕:文中指官员退休。致仕意为交还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即加赠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特别褒扬的称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9.请简要概括赵_的品行特点。
答案
6.B
7.D
8.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做事,虔州的案件为此减少,监狱也因此常常空了下来。
听说你单身一人就入了蜀地,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龟,你处理政事简便易行,也与这相称吧?
9.专心力学;关爱百姓;为政简易;为人正直;廉洁自好。
表忠观碑原文
原文
表忠观记
八月甲寅代赵_作)
苏轼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府军州事臣赵_言: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有一,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_,故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文穆王元_。至其孙忠献王弘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弘佐之弟忠懿王弘_,又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与五代相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子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死守,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理其祖父坟茔,祠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祠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人,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_昧死以闻。制曰“可”。其“妙音院”改赐各曰“表忠观”。铭曰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梃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有吴越。金卷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朝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获所归,勿谋勿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新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译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