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区别:意思不同,出处不同、术语不同
一、意思不同
1、空门: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2、无相门: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3、无作门: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二、出处不同
1、空门:大智度论卷十八,列举人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观空相之法门,以匡正世人对诸法所执持之“常”、“有”等固定不变之见解。又其余二解脱门为无相门、无愿门。((参见:三解脱门)644)

2、无相门: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
3、无作门: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见:无作三昧)5087、“无作戒”5087、“无表色”5097)p5086
三、术语不同
1、空门:(术语)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
2、无相门: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3、无作门:(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空门】
 (术语)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智度论十八曰:‘空门者,生空法空。’【又】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天台于自家之四教尽有此四门云:五教章上曰:‘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又】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谓大品般若等经,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情执,是为空门。(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一)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二)三解脱门之一。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若证得此空性,则得解脱而趋入涅槃,故称为空门。大智度论卷十八,列举人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观空相之法门,以匡正世人对诸法所执持之“常”、“有”等固定不变之见解。又其余二解脱门为无相门、无愿门。((参见:三解脱门)644)
  (三)天台宗所谓进入佛教真理的四门之一。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空门,乃观诸法为空而成就佛道之门。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槃经三十曰:‘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
  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
三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静;故名无相。

【无作】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见:无作三昧)5087、“无作戒”5087、“无表色”5097)p5086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集论五卷十五页云:何故此灭复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
第2个回答  2012-12-05
三个是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