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地文化与自然条件,民风民俗

如:日本
东西伯利亚
沙特阿拉伯
恒河三角洲
也门
加里曼丹岛

  概述

  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 Island)也译作婆罗洲(Borneo),是世界第三大岛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东为苏门答腊岛,西为苏拉威西岛,南为爪哇海、爪哇岛,北为南中国海。面积为743,330km2。人口907万(1980)。北部为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两州,两州之间为文莱。南部为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中、西加里曼丹四省。历史悠久,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渤泥”、“婆罗”等。山脉从内地向四外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缓,雨量丰沛,多分头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经济开发限于河流下游及海滨地带,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地下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刚石、铜、金等。农产有稻米、橡胶、胡椒、西谷、椰子等。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铜矿开采和伐木业重要。

  政治

  婆罗洲岛被分为三国领土,分别属于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
  北部为马来西亚所占,为东马来西亚全境,行政区为沙巴与砂朥越二州,及纳闽联邦直辖区。(面积第二)
  北部中间为文莱国,文莱全境都在婆罗洲岛内包括临近岛屿。(面积最小〕
  南部为印尼的加里曼丹。(面积最大)

  地理位置
  婆罗洲岛位于东南亚,且处于岛屿东南亚的中心部分。
  四面接触之海:
  婆罗洲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440km。
  东北部是苏禄海(英文:Sulu Sea) ,
  东部有苏拉威西海(英文:Celebes Sea)及加锡海峡(英文:Makassar Strait)。
  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马塔海峡 (英文:Karimata Strait)。
  西部,北部是南中国海。

  地貌

  岛的中间是山地,四周为平原。南部地势很低,成为大片湿地。这个岛印尼占了很大的地方,但人口不足1000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岛的内部是森林,南部湿地很少有人进去,但有一些原始部落人住在森林里。加里曼丹岛许多地方都被原始森林覆盖着,世界上除了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森林外,就要数加里曼丹岛的热带森林最大了。该岛正位于地球的赤道,气候炎热,这里热带动植物应有尽有,如巨猿、长臂猿、象、犀牛,以及各种爬行动物和昆虫。因此,印尼在这里建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园里收集了各种热带植物品种,同时附设了供人参观的旅游区。

  生态

  婆罗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自二OO五年七月到二OO六年九月,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分管的婆罗洲总共二万二千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核心区,共发现三十种鱼类、两种树蛙、十六种姜科植物、三种树木和一种阔叶植物。
  其中身长仅八点八毫米的鱼,是世界上已知排名第二小的脊椎动物。此外,一种牙齿突出、能依靠腹部紧紧吸附岩石的鲶鱼、六种暹罗斗鱼等物种,也是前所未见的。新发现的姜科植物比迄今发现的整个姜科茴香砂仁属植物的数目还要多一倍。
  世界自然基金会去年四月公布,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婆罗洲共发现了三百六十一个新物种,平均每个月至少新发现三个物种,且该地区尚有上千个物种还没得到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会“婆罗洲之心”项目国际协调员斯图尔特・查普曼说:“这些发现再次证明了婆罗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
  随着农业开垦和种植经济作物,岛上的原始森林目前只剩下一半,当地生物急需保护。
  目前婆罗洲生活着十种灵长类动物、三百五十种鸟类、一百五十种爬行及两栖类动物以及一万五千种植物。这里还是红毛猩猩、马来熊、犀牛等濒危物种的家园。

  景点
  【坤甸】加里曼丹岛的一些沿岸地区人口较多。如坤甸,是正处在赤道线上的一个城市,华侨最早来到这个地方,现在华人也很多,市上大部分商店是华人开设的,因此中国风情很浓。因为是平原,这里的河道四通八达,渔业发达,椰子树也很多,椰干用于出口。这里天气很热,人们成天挥汗如雨。

  【马辰城】 马辰城,是加里曼丹的运输中心。岛上出产的橡胶、木材、藤条、椰干等物产,通过这里运出去。马辰渔产丰富,鳄鱼也很多,渔产品和鲜鱼皮也是重要的输出物品。

  【黑暗的森林】加里曼丹岛的中部地区,向内陆就是原始森林,那里面一直是个危险的地方,被人们称为“黑暗的森林”。森林里面住着一个令人生畏的土著族,这就是专门猎取人头的达亚克族人。达亚克族人机智勇敢,在原始森林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男人种稻、打猎,女人在家饲养家畜和料理家务,不愿与外界人多接触,更不允许外界人进入他们的住地。但是也有些探险的人到过他们的住地。但当人们真进入他们的地区时,他们会热情地欢迎。达亚克人住处是建造的长屋,每个长屋里居住上百人,长屋的“头人”是他们推选出来的,负责管理长屋里的人们。在长屋外面挂着过去猎来的人头骨和其它的一些猎获物,如各种野兽的头骨等,每一长屋的人可能是有亲缘关系的一个部落的分支。

  华人史

  大约在西元414年(晋安帝隆安14年),中国憎侣法显由印度求得佛法,回归中国途中经过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e-po-ti),根据史家的意见,认为此地是现今的婆罗洲。中国和婆罗洲最早的通航纪录是出现在《梁书》里,西元520年(梁武帝普通原年),在中国古籍中,当时被称为渤泥(Poni)、婆利(Poli)、或婆罗(Polo),后来演变成婆罗乃(Brunei),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文莱一名。
  在梁、隋、唐三朝里,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国朝贡方物,直至宋代这种接触继续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时开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郑和的七下西洋,据记载曾两次经过渤泥。
  14、15世纪时华人曾在沙巴的今那巴打岸河(Sungai 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王森屏传说还做过沿岸地区的统治者-拉者(Rajah),当时约西元1375年(明洪武8年)。
  18世纪末业,华人活动逐渐转移到婆罗洲的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矿开采地区,如坤甸(Pontinak)和三发(Sambas),大约在西元1772年(清朝乾隆37年),有近百名客家人抵达坤甸,可说是开发此地的先躯者。估计在西元1820年(清道光元年),大约有三万六千名华人居住在此矿区内,此后至西元1823年(清道光四年)已达十五万人之多。
  在荷兰殖民势力进入南婆罗洲之后,他们开始忌妒华人在金矿区的利益,并使用权力限制华族移民和贸易,尔后逐渐减少,不少矿工也被迫迁徙至沙拉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