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系统包含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在BIM软件很多,特色不一,但是由于概念上的误区,导致很多人不清楚,我们千万不要被市场促销手段忽悠了。有号称自己是BIM的其实一点都不BIM,也有从来不说自己是BIM的彻底的BIM软件,也有连什么是BIM都不清楚,但是却是最大的BIM服务供应商。培训BIM的人多半也并不清楚概念,被培训的人就更加不清楚了,因此我在群里面才会遇到那么多被忽悠了的人。按照功能,我把BIM软件分为三类:

1,基于绘图的BIM。Drawing-based BIM。这类软件是以最大推理力度的厂商Autodesk出品的Revit等软件为代表,其实这个软件也是她收购的。现在大家说自己懂BIM,多半也只是会用rv画图而已。我只能把这种BIM应用等同于增加了Z向量的CAD。

2,基于专业的BIM。Speciality-based BIM。这方面的软件非常多,但是各专业不同。建筑有ArchiCAD(这才是第一款BIM软件,80年代推出的),国产的天正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有中国建科院的PKPM(虽然以结构设计作为核心,但她可能是世界上产品线最全的BIM软件体系。虽然她自带的图形引擎易用性不够好,但是我仍然把她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BIM软件体系),声学、光线、能耗、暖通水电弱电监控等等也都有各自的专业软件。

另外,在预算造价软件方面,算量成为一个亮点,自成体系的PKPM是老大,而上市了的广联达、鲁班软件也在搞BIM。其中鲁班的BIM专注施工阶段,而且成功案例比较多,可以接触下

Autodesk也有几款适合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的专业软件,多半是基于Revit绘图平台的。在专业BIM里面,如果没有自己的绘图平台(图形引擎),就只好采用第三方的平台,其中Autodesk的CAD和Revit最为普遍。有些厂商自己搞过图形引擎,但毕竟做这个图形引擎毕竟也是一个专业,肯定做不过专业厂商,于是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而放弃自有引擎,转而采用第三方引擎。这个道理就跟Autodesk只擅长图形引擎而不擅长专业软件一样,她不得不通过不断的收购来获得专业领域的能力和产品。

3,基于管理的BIM。Management-based BIM。这个属于设施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我最擅长的专业,而且这个专业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是一个带头专业,可惜在国内发展极少。这方面的软件,国内尚无,国外有很多,美国的Archibus是行业翘楚,我们之前聊过所谓2D的BIM就是以Archibus为代表的案例。当然,基于管理的BIM并不排斥3D,只是当完全不需要3D的时候,干嘛花钱去搞个3D?

设施管理方面的发展缓慢,导致了全行业对BIM的理解误区很多。在CAD时代,设计院的图纸文档管理都没有做好,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也很乱,甲方做建成之后的运营维护管理只是招募一家物业公司(物业管理是设施管理的一小部分)而已,再次改造装修时由装饰公司重新画CAD图,于是,传统的CAD文件传递都没有做好,何谈全生命周期的BIM?

另外,国内所谓建筑项目管理门户系统也有很多供应商,国外软件的以Buzzsaw(也是Autodesk的产品)为典型代表。这个可以比较牵强的放进来,如果我们把BIM的B(building)放大到P(project)。

关于管理话题的BIM,我会写一些东西给大家共享。我的感受是:正是因为缺乏管理,才导致国内BIM虽热而应用不力。

这个分类是对BIM的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中国本土化而总结出来的。毕竟,BIM的思想在中国推广也很多年了,软件也早就有了,但是,这两年为何突然热了起来?建设部和Autodesk的大力推广应该是一大因素。但是,被忽悠起来的热情,是不可靠的。我听到无数的买了Revit软件的设计院抱怨:花钱买了,不知道怎么用——不是不会操作软件(这个东西是可以培训起来的,技巧性的,很快),而是纯粹只做出图或者碰撞检测,ROI太低,除非接到巨大型建筑项目,这种项目又有多少呢?

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大不相同。这BIM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产品,她带有的管理的比重想当高。在上述分类中,1里面是技术技巧,2里面带有一般比例的管理(或者说是非绘图的数据),3里面则有9成是管理。而国内的用户,以设计院为主,只是在1里面玩软件,的确是很难得到收益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2
BIM系统就是通过参数化概念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一个富含海量建筑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应用加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从早期的3D模型建立渐渐加入时间、成本等元素,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利用BIM 4D工具进行施工进度模拟,运用BIM 5D(如isBIMQS等平台)对项目工程成本进行把控,对工程中的人力、物料、成本、现场设备摆放等进行真实模拟,配合云端技术上传到云平台,可以让项目参与各随意调取或观察项目的各方面状况,大大提高了各阶段、各专业之间的沟通效率,达成协同统一。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4
施工企业BIM用的多,介入时间(特指BIM竣工模型)多在机电管线安装前,使用MEP功能来解决管线安装的问题,这也是施工单位使用BIM最主要的功能。至于4D模拟、装修方案等虽然也在用,但对施工单位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实际工程是由损耗的,有些损耗量是无法避免的,但广联达这种算量软件就算不出,所以施工单位不是很待见这种算量算价软件。
第3个回答  2020-11-26

第4个回答  2020-11-14
BIM系统的软件构成BIM是建设行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按照美国BIM标准的BIM定义:需要有个共享平台(Model)、这个平台需要满足项目全生命期各决策方的应用软件对 Model的利用和创建(Modeling)、Model和所有决策方的Modeling都需要按照公开的可互操作标准(数据接口标准)进行操作管理(Management)。
 目前常用的“BIM”平台及其系统应用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如下表所示:
所有的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都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平台”而非“系统”,平台是可以复用的。企业使用软件的困扰在于:因为买了一个“平台”想变成“系统”还得动手做开发和实施,不同“平台”的软件数据不能互通,软件公司的“平台”限制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BIM的目标则是在于建立一个不被软件公司控制的“平台”,实现所有软件的信息共享。
现在很多人或者企业认为实施“BIM系统”就是买个“平台”,然后根据业务规则和表单定制购买软件,通过培训让业务部门在其平台上实现信息系统开展工作;这个认识对于“企业信息系统”而言没错,但对于“BIM系统”则是大错。企业做“信息系统”难度很大,即使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也仅是“企业信息系统”而非“BIM系统”。实际上,系统是由“平台”、“软件”和“数据接口标准”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构成的,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己选择“平台”、“软件”和“数据接口”;而对于BIM系统,这三要素则需进一步描述为:不依赖于图形、适用于项目全生命期所有功能软件、具有与所有功能软件公开接口标准的数字平台。因此,基于任何软件公司“平台”的“BIM软件”及“数据接口”的“BIM系统”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BIM。
基于IFC+IFD+IDM的三大标准体系构成了真正的BIM系统,然而,经过20年的努力,IFC-BIM并没有形成气候;而“基于Revit”和“基于Bentley(Microstation)”的软件公司却将其简称为“基于BIM”,这种“BIM系统”成了当今BIM的风向标,长此以往中国政府制定的BIM目标将无法实现。
基于HIM平台的P-BIM软件系统克服了IFC-BIM存在的商业乏力与技术难点,用换道超车的方式实现了BIM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实现我国各级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回答